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国际教育慕课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504960
  • 作      者:
    作者:张浩|责编:常红丽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浩,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先后在瑞士、美国、加拿大等4所海外高校任教近10年,同时作为汉办专家多次赴海外进行中文教师培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和教材5部,承担省部级项目6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汉语慕课为主要研究内容,力图从慕课概述、汉语慕课概述、汉语慕课教学研究、汉语慕课的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对汉语慕课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本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慕课概述,从来源与发展、概念与界定、变化与分类、研究与趋势四个方面对慕课进行简单的概述;二是汉语慕课概述,从发展概况、主流平台、类型及特点、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汉语慕课进行详尽的分析;三是汉语慕课教学研究,主要对汉语语音慕课、汉语语法慕课、汉语汉字慕课、汉语水平考试(HSK)慕课、商务汉语慕课、初级综合汉语慕课、中高级综合汉语慕课、汉语口语慕课、汉语文化慕课九类具体的汉语慕课进行概况、结构设计、主要教学流程、主要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概括总结出各类汉语慕课的基本范式,为汉语慕课的未来发展提供典范和榜样,促进汉语慕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慕课概述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慕课大都停留在对其首字母及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含义的理解上,国内大部分慕课研究尤其是外语慕课和汉语慕课,也没有对此做进一步梳理。如果仔细梳理慕课发展历史及其来源就会发现,不同语境和研究背景中使用的慕课虽界定相似,但大多取其冰山一角为我所用。本书将追根溯源,从慕课的来源与发展入手,以期梳理慕课的脉络和路径,形成清晰的界定和理解。

第一节慕课的来源与发展

慕课并非凭空而来,与开放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资源、远程教育等息息相关。可以说,慕课由开放在线学习发展而来,与开放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同时又与远程教育相互影响。因此,要想理解慕课的具体含义和内容,就需要从与之相关的概念入手,厘清来源,梳理脉络。

文献资料显示,慕课的来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一些以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开展的远程教育已逐渐出现;二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伴随着电子邮件课程的发展,开放在线学习的形式出现;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开放在线学习形式的影响,课堂学习模式正式向在线学习模式转化,最初的线上学习模型几乎仿制了线下传统课堂的全部流程,包括教学资源、考试和作业,甚至已经出现模仿课堂学习经历的实时聊天和讨论。为了支持线下到线上学习的转化,首批学习管理系统随之形成。慕课具体产生与发展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慕课的来源与发展

由图1-1可见,从20世纪90年代晚期到21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普及,开放在线学习几乎同时形成规模。自此,以开放、在线为基础特征的教育模式逐渐成熟。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开放课件项目,开放教育资源形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对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定义,即“任何存在于开放域或有开放许可的教育资源”。UNESCO(2002)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 Course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 ReportParis:UNESCORetrieved July 12,2021,from https://docs.iiep.unescoorg/I009621pdf.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促成了第一门开放在线课程“关联主义和关联知识”的诞生。该课程由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斯于2008年开发上线,它不以内容为中心,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形成以及在网络间进行的资源分享和贡献。2008年,戴夫·科米和布莱恩·亚历山大据此创造了慕课这个词,这门课的出现也标志着关联主义慕课,即C慕课的形成。2011年,斯坦福大学推出“人工智能”在线课程,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注册学习。自此,慕课分流成以“关联主义和关联知识”为代表的C慕课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X慕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慕课这一概念也正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领域。2012年,《纽约时报》发文将该年称作“慕课之年”,以示慕课发展的高光时刻。此后,慕课(特别是X慕课)的数量急剧增长,慕课集成性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来自世界各地(除中国地区外)的950所大学共16300门慕课上线,而慕课学习的学生数量也达到18亿之多。

图1-2慕课课程与学习者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Shah,D(2020).By The Numbers:Moocs in 2020 The Report by Class Central Retrieved July 12,2021,http://www.classcentralcom/report/mooc-stats-2020/。

由此可见,慕课自形成以来发展迅速,形成C慕课与X慕课并行、其他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体系。

第二节慕课的概念与界定

单纯对慕课一词进行解释其实并不难,正如许多汉语中的外来词一样,慕课由其英语缩写“MOOC”音译而来,其含义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是一种在线课程,目的在于通过网络提供不设限的参与及开放性的访问。除了传统课堂材料之外,慕课也有额外的材料,例如视频、文本以及试题库;并且为学生、教师和助教提供了互动式的使用者论坛,以便于建立社区。

但是,布朗斯(Brouns)等(2014)在研究中指出: “对这个概念的阐述并不严谨,且已经引起关于到底什么是慕课、什么不是慕课的讨论。”Brouns,F,Mota,J,Morgado,L,Jansen,D,Fano,S,Silva,A,& Teixeira,A(2014)A networked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MOOC design:The ECO project approachIn AMTeixeira,& ASzücs(Eds),Challenges for research into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Oxford:EDEN如多大规模的课程可以算作大规模?大规模具体指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开放?在线又作何解释?课程真的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课吗?慕课的课是否要包括传统课程中的所有元素,还是不能有一点儿传统课程的因素?具体到现实问题上来说,大量教育机构设计和开发的直播课能不能算作慕课?因为疫情出现而不得不转移到线上进行的直播和录播混合进行的教学又是否是慕课?慕课这一概念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被称为慕课?又或者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被称为慕课?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虽未专门进行研究,但均在其慕课相关研究中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大规模角度来看,阿尔贝尔比西 (Albelbisi)等(2018)认为,大规模指的是参与者的数量,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学习方式”,其“参与者数量庞大、没有入学要求”Albelbisi,N,Yusop,F,Mohd S& Umi K(2018)Mapp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in higher education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14,2995-3012;阿隆索-门西亚(Alonso-Mencía)等(2020)同样在研究中指出,慕课的本质就是“大规模和开放”,其参与者为“多元化学习者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及动机,故学习进度与投入也不同”Maldonado,J,Alario-Hoyos,C,Pérez-Sanagustín,M,Delgado-Kloos,C,Alonso-Mencía,M& Estévez-Ayres,I(2019)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OOCs:Lessons learned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Educational Review71,1-27;利亚纳古纳瓦德纳(Liyanagunawardena)等(2013)则从其课程的主题出发对大规模进行了界定,称慕课“为大量参与者提供了不同领域和课题的广泛选择”Liyanagunawardena,T,Adams,A& Williams,Shirley(2013)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14,202-227。

其次,从开放角度来看,已有研究对慕课开放这一角度的界定更为复杂,早期C慕课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类似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也就是慕课中的教学资源是开放给所有参与者共享的,所有参与者皆有权对资料进行使用和修改,其教学方式“建立在关联主义和交流的思想基础上,与现在美国精英教育机构开发的、更遵从行为主义方式的X慕课非常不同”。John,D(2012)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 Society8,257-284而X慕课的研究者给出的界定多集中于任意或免费访问这两个角度。任意访问的意思就是对访问课程的参与者不做任何限制。例如,布朗斯等(2014)在研究中指出,慕课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没有入学资格的要求”Brouns,F,Mota,J,Morgado,L,Jansen,D,Fano,S,Silva,A,& Teixeira,A(2014)A networked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MOOC design:The ECO project approachIn AMTeixeira,& ASzücs(Eds),Challenges for research into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Oxford:EDEN;西班牙学者卡斯塔尼奥和卡贝罗(Castao & Cabero,2013)、梅尔赫斯和拉斯帕(Mailhes & Raspa,2015)也都认为,慕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由访问,这一特征由参与者决定,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参与课程的方式”。Castao,C& Cabero,J(Coords) (2013)Ensear y aprender en entornos M-LearningMadrid:Editorial SíntesisMailhes,V,& Raspa,J(2015)MOOC:De la devolución educativa a la supervivenciaLetraImagenSonido:Ciudad Mediatizada,14,75-91免费访问则更关注课程是否如传统高等教育般收费,例如麦考利(McAuley)等(2010)在研究中称,慕课“通常没有条件要求、费用要求、正式学分或既定的参与程度要求”McAuley,A,Stewart,B,Siemens,G,& Cormier,D(2010)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Charlottetown: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

最后,从在线和课程的角度来看,学者大多未进行详尽深入的界定,多数定义中甚至未提及。因为无论是C慕课还是X慕课,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才得以实践;自然地,研究者们认为在线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而课程则被X慕课研究者定义为传统教育中课的形式。

由上可知,大部分研究者对慕课的定义只是一带而过,并未明确地厘清上述问题,对慕课相关概念的讨论和争议也没有在上述有关研究中得到定论。本书从众多研究中选取两篇较为清晰的研究,将其定义梳理如下:

一是欧洲电子学习、交流和开放数据工程中的开放教育项目。该项目在2014年专门对慕课定义进行了研究(2015年进行了调整),Home & Open up Ed(2015 March 12)Definiti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Retrieved July 12,2021,from https://wwwopenupedeu/images/docs/Definiti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pdf.从慕课一词的各个角度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说明,详见表1-1。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慕课概述00

第一节慕课的来源与发展00

第二节慕课的概念与界定00

第三节慕课的变化与分类0

第四节慕课的研究与趋势0


第二章汉语慕课概述0

第一节汉语慕课发展概况0

第二节汉语慕课的类型及特点0

第三节汉语慕课的混合式教学0

第四节汉语慕课的教学评价0


第三章汉语慕课教学设计研究0

第一节汉语语音慕课教学0

第二节汉语语法慕课教学0

第三节汉语汉字慕课

第四节汉语水平考试慕课

第五节商务汉语慕课第四章汉语慕课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节初级综合汉语慕课教学

第二节中级及高级综合汉语慕课教学

第三节汉语口语慕课教学

第四节汉语文化慕课教学


第五章结语:汉语慕课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