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源与汉语词汇研究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2012761
  • 作      者:
    作者:(美)黄伟嘉|责编:许霞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文化人类学、语言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生活中的人、事、物是语词产生的文化源的观点,并依据文化语言对应、社会生活制约语言的原理,揭示了文化源滋生各类语词的11条规律,同时指出文化源滋生语词具有多发性、复杂性。 本书详尽地分析了文化源与词汇的对应关系,指出词汇系统中众多语词与所属文化源的关联有远有近、有显有隐,这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文化源与词汇关系问题上的反映。 我们对中国小学史——古代的语言文字学史作一个回顾。最早的训诂之书《尔雅》的前三篇以及后世“雅学”中的名物训诂,汉代刘熙的语源学专著《释名》,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后世的文字学、古文字学对单音词的研究,都有以文化通训诂的传统。本书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语词逐步走向双音化,加上词根意义的引申变化,使词根与文化源的关联“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导源于《尔雅》后16篇的义训,对双音节复合词不作词根本义追溯和文化源分析,导致古代文化信息的流失。这种义训范式首先为历代训诂学家所效法,反映在对典籍随文释义的训诂上,进而影响到辞书(包括现行的大型权威性语文辞书)对词义的解释,最终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鉴于上述情况的客观存在,我们提出了双音节复合词的文化信息钩沉的主张。具体做法就是拆分复合词,追溯其词根的本义和文化源,以使读者在明白词义的同时也明白词义的来由,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也可应用于辞书编写。辞书应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普及性的、现代汉语层面的、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这种词典对词义的解释可以简单一些;第二类是“雅俗共享”的大型词典,除了供一般社会人士使用也供专业人员使用的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我们呼吁,在这类辞书的编写中构筑新型的、科学化的词义阐释模式:追溯词根的本义和文化源,挖掘、再现词根中的古代文化信息,剖析双音词的构成方式,揭示词义的引申轨迹,辅之以破假借、语词感情色彩变化分析。 本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用分级词汇表》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常用汉语1500高频词语表》中的双音节词汇表,结合本人在美国大学20余年的汉语教学经验,选取81个从古代沿用至今的双音词,作了示范性的阐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以往的相关研究
(一)文化语言学热潮的兴起
(二)汉字文化研究
(三)“语词的文化源”概念的提出
(四)辞书中零星的文化源解释
第二章 文化源与词语
一、什么是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
三、什么是文化源
四、文化源滋生语词的规律
(一)人对自身的认识,滋生一系列表示人和人体部位、器官的名词
(二)客观存在、进入人的生活的事物被人所认知便滋生出名词
(三)动物呜叫、人发出惊呼感叹、物体碰撞或受击打,滋生拟声词
(四)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虚拟之物,滋生出特殊门类的名词
(五)人们的事为、心理活动滋生出动词
(六)人对事物的规模、性质、状态、特征的认识滋生出形容词
(七)人际关系滋生称谓词
(八)人对客观事物数量的认识滋生数词、量词
(九)人对空间方向、位置的认识滋生方向、位置名词
(十)古人思维中的时间观念滋生出时间名词
(十一)人类语言发展到高级阶段产生了虚词
五、文化源滋生语词的多发性、复杂性
(一)文化源滋生语词的多发性
(二)文化源滋生语词的复杂性
六、文化源与词汇的对应关系
(一)语词多有其文化源
(二)文化源与语词的关联有远有近
(三)众多语词的文化源有显隐之殊
第三章 双音词的文化源钩沉
一、小学本有以文化通训诂者
(一)《尔雅》开名物训诂先河
(二)《小尔雅》对《尔雅》的补充
(三)《释名》的名物训诂别开生面
(四)《说文》释词多以文化通训诂
(五)《广雅》的名物训诂有更详尽者
(六)《通雅》的名物训诂最为翔实
(七)古文字学崇尚以文化通训诂
二、双音词释义中文化信息的流失
(一)语词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二)语词的文化信息流失将导致的后果
三、语词的文化信息流失的原因探讨
(一)词根意义的引申变化使文化信息由显变隐
(二)文化信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或淡化而“渐行渐远”
(三)传统训诂学对语词的文化根源欠缺足够的关注
四、双音词的科学化阐释
(一)分析语词的构成方式
(二)破假借以明语词的受义之由
(三)追溯词根的本义和文化根源
(四)揭示词根的语义引申轨迹
(五)指明语词感情色彩的古今变化
第四章 双音词阐释举例
一、选词说明
二、双音词阐释
1.安定
2.败坏
3.帮忙
4.保卫
5.报告
6.比赛
7.变卦
8.标准
9.表示
10.采取
11.丑陋
12.除夕
13.错误
14.盗窃
15.道理
16.典型
17.东西
18.发生
19.法律
20.放弃
21.奋斗
22.夫妇
23.俘虏
24.符合
25.辅导
26.改革
27.干涉
28.根本
29.关键
30.贯穿
31.规矩
32.寒暄
33.互相
34.货币
35.既然
36.祭拜
37.家庭
38.监狱
39.简单
40.教育
41.节约
42.结束
43.竞争
44.纠缠
45.究竟
46.就范
47.楷模
48.来往
49.牢房
50.礼仪
51.利益
52.联络
53.领袖
54.矛盾
55.美丽
56.面貌
57.朴素
58.禽兽
59.清醒
60.庆祝
61.群众
62.善良
63.声音
64.丝毫
65.宿舍
66.题目
67.玩弄
68.文雅
69.牺牲
70.喜乐
71.羡慕
72.辛苦
73.幸福
74.学问
75.颜色
76.勇敢
77.游戏
78.元首
79.责任
80.斟酌
81.走狗
第五章 结论
一、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必然产物
二、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映射
三、每一类词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文化根源
四、词义解释本当追溯文化根源
五、传统义训模式导致了文化信息流失
六、双音词的解释理当再现古代文化
七、双音词的阐释应走向科学化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