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表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词类理论问题
第1章 词类范畴化的三个面向及其关系
1.1 词类范畴化研究的三个面向
1.2 三个面向之间的关系
第2章 兼类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兼类现象的本质和成因
2.2 同一性判断
2.3 词性一词类判断
第3章 词类研究中的“十字”模型
3.1 词类研究中的“十字”
3.2 “研究/N”的规约化考察
3.3 从词类的新语法构式到兼类
3.4 构式研究要区分语法层面和修辞层面
3.5 小结
第4章 从二八定律看向心结构理论
4.1 二八定律和语言学
4.2 关联标记模式与向心结构
4.3 为向心结构理论正名
4.4 向心结构定义的修正
4.5 “出版”名词用法的规约化
4.6 小结
第二部分 词类实践问题
第5章 《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标注研究综述
5.1 第5/6版之前的词类标注研究
5.2 第5/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研究可分为两类
5.3 第5/6版兼类词处理中的焦点问题
5.4 小结
第6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
6.1 宏观层面的兼类词表征策略
6.2 微观层面的兼类词表征策略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偏)自指用法
7.1 典型转指、自指和偏自指三分法
7.2 自指用法的处理策略及成因
7.3 自指义项的释义模式
7.4 “偏自指”用法的处理策略及成因
7.5 小结
第8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5—7版词类标注修订例析
8.1 新增兼类词
8.2 兼类变单类
8.3 评价和反思
8.4 小结
第9章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词类标注
9.1 《发展汉语》词类标注问题考察结果
9.2 对外汉语教材和语文词典在词类标注上的关系
9.3 小结
第三部分 句式理论问题
第10章 句式生成的认知图景解释
10.1 认知图景及其要素
10.2 句式生成:两次凸显
10.3 认知图景与动词、句式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10.4 小结
第11章 新句式观的要义与优势
11.1 汉语学界对句式的认识历程
11.2 新句式观的四点要义
11.3 新句式观的两点优势
11.4 小结
第12章 动词、句式及其动态循环关系
12.1 词项:个体词和概括词
12.2 基于使用的动词和句式动态循环模型
12.3 小结
第13章 从不及物到及物:机制、理据和规约
13.1 新的及物性研究框架
13.2 现代汉语及物化机制
13.3 现代汉语及物化理据
13.4 从不及物到及物的规约化
13.5 小结
第四部分 具体句式问题
第14章 “(心灵)鸡汤”的句法、语义特点
14.1 传统语料库的调查结果
14.2 网络语料库的调查结果
14.3 “(心灵)鸡汤”的认知图景及历时演变
14.4 理论和方法论启示
第15章 非典型事件句“王冕”句
15.1 针对动词“死”的调查
15.2 与“生、老、病”之比较
15.3 “死”及物用法的规约度
15.4 针对“王冕”句的意义再挖掘
15.5 “王冕”句的使用动因
15.6 “王冕”句难题的解构
第16章 双动词结构“吃饱饭/喝醉酒”句
16.1 还原与整体之争
16.2 双动词结构的还原分析
16.3 双动词结构的整体分析:“吃饱饭/喝醉酒”
16.4 小结
第17章 “同”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
17.1 “同”及所在结构的句法特点
17.2 “同”及所在结构的语义特点
17.3 从认知图景看“同”的词义演变
17.4 “同”及所在结构的认知图景解释
17.5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