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鄂南方言的多域声调系统研究
0.00     定价 ¥ 3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7231986
  • 作      者:
    作者:王彩豫|责编:谢群英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语言学博士。12年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音学实验室博士交换生;2017年,国家留基委选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交流学习。主要研究领域:实验语音学、演化音法学和普通话、英语语音教学与研究。近期研究主要涉及非常态发声态(假声、气声)和声调研究、声调演化研究和普通话、英语语音学习及研究,成果在《方言》、《语言研究》、《汉语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多个国际会议论文集发表、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介绍汉语的声调系统,探讨简单型和复合型并存的声调系统的描写定义框架和研究视角,本书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湖北省南部的五个县(松滋、沙洋、公安、石首和监利)的声调系统。运用实验语音学的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发现了鄂南五县声调系统丰富的变体和变异。本书通过这些变体和变异发现了由非常态发声态消失启动的声调系统的演化和在“有效分布格局”制约下的声调系统的简化,研究还勾勒了单域、多域声调系统演化的模型。传统语音学以“音段”为单位进行研究,依照“声调即音高”的概念定义声调。鄂南五县非常态发声态的普遍存在(如气声贯穿次清/全浊和全清音节前程或全程)证实“分域”“区分发声态”是声调定义的必要标准,“音节”是语音研究更有效的单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目标和问题
1.2 声调研究历程:确定、定义及转写
1.3 研究基础:“分域四度制”
1.4 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
1.4.1 调查过程
1.4.2 分析方法
第二章 鄂南五县单发声态和多发声态并存的语音系统
2.1 连接官话和非官话
2.1.1 入声演化的过渡地带
2.1.2 单发声态和多发声态音系的界线地带
2.2 声调演化连续统:单域和多域声调系统
2.2.1 单域调系:常态发声态的四调或五调系统
2.2.2 双域调系:常态发声态和假声并存的五调至七调系统
2.2.3 三域调系:常态发声态、假声、气声共现
第三章 松滋:假声入声
3.1 声母和韵母系统
3.2 声调的前人研究
3.3 三种调系的分布:南部双域;中、北部声调“翻转”
3.4 南部浼水式:上域、常域并存的双域五调系统
3.4.1 假声声调的声学分析
3.4.1.1 音强
3.4.1.2 H1-H2
3.4.1.3 小结
3.4.2 听辨实验:假声声调和常态高调
3.4.2.1 ABX测试
3.4.2.2 辨认测试
3.4.3 浼水式:假声入声和常态四调
3.5 巾部南海式和北部松滋河式:阴平、去声“翻转”
3.6 松滋声调系统的演化
3.6.1 双域向单域的演化
3.6.1.1 假声人声消失的两种方式
3.6.1.2 南海式:人声消失的浼水式
3.6.2 阴平和去声的“翻转”
3.6.2.1 渐变和突变
3.6.2.2 声调“翻转”:演化中的“同现”
第四章 沙洋:假声阳平
4.1 沙洋音系概况
4.1.1 声韵系统及在鄂南较特殊的声韵特征
4.1.2 古调类今读
4.2 毛李式调系:双域五调
4.3 李市式调系:单域四调
4.4 沙洋声调系统的演化
第五章 公安:变化中的阴平和去声
5.1 公安:单域和双域并存的四调、五调、六调系统
5.1.1 南部:古入声单独成调;古去声二分;部分古浊入并入阳去
5.1.2 腹地:古入声单独成调;去声-调;阴平假声或张声
5.1.2.1 古人声的三种演化:清浊同调;清入-调,浊入并入阳平或去声
5.1.2.2 五调和六调:假声和张声阴平并存
5.1.3 北端:入声消失;阴平和去声“翻转”
5.2 变化中的阴平
5.2.1 阴平的“分、合”与阴平、去声“翻转”
5.2.2 阴平的变体与变异
5.3 变化巾的去声和入声
第六章 石首:“移动中”的去声
6.1 石首音系概况
6.1.1 由古清去归属决定的五调或六调系统
6.1.2 “平仄都送”及其他非官话特征
6.1.3 方言岛
6.2 “移动巾”的清去:四种演化
6.2.1 古清去:与浊去同调;并入阳平:并入入声
6.2.2 古清去:单独成调
6.3 浊入和清平:演化巾
第七章 监利:单域、双域、三域调系并存
7.1 五种变体:发声态和声调
7.2 气声:声母带声或不带声的“浊送气”音节
7.2.1 古次清、浊声字:声母带声或不带声
7.2.2 气声:古次清、浊声字的共有特征
7.2.3 气化导致次清分调
7.3 假声:古入声和部分清平字
7.4 监南:假声、常态和气声并存的三域调系
7.4.1 古调类的分合
7.4.2 张先村调系:强气声和假声
7.4.3 五里庙村调系:弱化中的气声
7.5 监巾及监北:假声弱化巾;常域声调演化巾
7.5.1 监中“上车湾式”:上域、常域声调分布相对独立
7.5.2 监西北“汪桥式”:上域即将消失
7.5.3 监东北“分盐式”:入声降入常域;阴平成为系统最高调
7.6 监利北端“新沟式”:阴平二分的单域五调系统
7.7 监利的声调演化
7.7.1 古次清调的演化
7.7.2 声调格局的演化:下降的入声和阴平,上升的去声
第八章 单发声态和多发声态并存的声调:现状、定义及演化
8.1 鄂南五县的非常态发声态及其定义
8.1.1 假声和声调
8.1.2 气声和声调
8.1.3 “分域”:定义单发声态和多发声态并存的声调系统
8.2 鄂南五县声调的演化
8.2.1 声调演化:发声态变化启动
8.2.2 声调演化:“有效分布格局”
8.2.2.1 “翻转”和“共现”
8.2.2.2 古调类的演化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听辨实验音节
附录二 监利南部:多种发声态
附录三 发音人信息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