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言变革与近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认同危机及重建
0.00     定价 ¥ 7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114606
  • 作      者:
    作者:曾平|责编:易欣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曾平,女,四川成都人,1967年10月出生,文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目前的主研方向为“文化与文论研究”。已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多部学术著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担任多项重量、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的主研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课题正是以近现代中国知识人重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族认同的多种路径为视角,试图全面梳理与呈现近现代语言变革运动与轰轰烈烈的“再造文明”工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厘清传统士大夫在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过程中政治认同的变化轨迹,使近现代中国知识人与民众、庙堂、社会之间复杂多变的动态关系得以呈现并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2.有助于深入考察近现代中国知识人在“救亡图存”运动中所经历的文化认同危机及思想观念嬗变过程,以期更准确地定位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对中国知识人重构文化认同所扮演的不同角色;3.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变革运动对“再造文明”、重塑中国知识人的文化身份、文化性格所发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4.有助于全面理解近现代语言变革运动对中国知识人从文化层面建构国族认同、国族身份、国族形象的重大意义,并以此为切人点进一步考察中国知识人在这一过程中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的变迁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变革与近现代中国知识人的认同危机及重建》:
  科举制度的废除,首先造成了中国知识人政治认同的危机。明清以八股取士,四书五经虽然沦为士子博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却也通过科举这一国家层面的抡才大典成为中国读书人精神世界的第一塑造者。在应付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反复研读,儒家的政治蓝图、政治理念成为建构中国知识人的政治认同最为重要的力量。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虽然列强入侵造成的“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已经威胁到中国知识人对儒家政治理念的信心,原有的政治认同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对绝大多数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而言,四书五经仍然在他们心目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儒家政治理想的认同并未遭遇真正重创。科举制度的终结,意味着维系中国知识人原有政治认同的制度保障被无情废止。
  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之前,主张维新变法者多承认皇权帝制的合法性。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包括1901年开始的晚清新政,均是由中国知识人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甚至革命党的领袖人物孙中山也曾是洋务运动的拥趸者,曾上书李鸿章为清政府的维新自强运动出谋划策,上书受挫后的孙中山方转而加入晚清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我们注意到.1905年之前,反清革命团体的声势极小,多在海外华人中招募会众,而海外华人恰恰就是科举制度难以覆盖到的群体。1905年之后,反满革命力量激增。1905年8月20日创立于东京的同盟会迅速吸引了众多留日中国学生的加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中国知识界亦随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与科举制度衰微及废除之后帝制皇权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地位的一落千丈直接相关。科举制度的废除,实际上是从国家层面宣告了儒家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的破产。既然如此,中国知识人只能另外寻找新的政治信仰。1907年6月,同时出现了两份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报刊:一为刘师培、何震夫妻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天义报》,一为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新世纪》。无论是反清革命,还是社会主义抑或无政府主义,都从政治上根本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它们在1905年后之所以可以迅速征服众多中国知识人,正是废除科举对儒家政治文化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加速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由此造成中国知识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随着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消失,中国知识人不再具有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不再具有明确的阶层归属,成为激烈动荡的晚清社会中四处漂泊的“游士”,不仅不再是维系政治、文化、道德秩序的中坚力量,反而成为加速旧有政治秩序、社会秩序、文化秩序解体的革命因素。科举制度,从国家制度层面确保了“士”作为四民之首的地位,也确保了“士”通向“大夫”之路的畅通无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框架中,中国知识人群体成为平衡、整合朝野上下各种力量的黏合剂,既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担负起教化民众之职,又站在民间立场担负起救济百姓疾苦之任,有着明确的阶层归属与政治使命。晚清以来,随着列强入侵的加剧,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人的地位上升,农人的地位下降,耕读传家的传统正在成为过去,而亡国灭种的危机也让中国知识人开始意识到商战、兵战的重要性,故商人和军人的地位都在上升,且在科场不得志的中下层读书人不断主动摈弃儒生士子的传统角色,涌入香港、上海、广州、厦门等开埠城市,成为报刊主笔、记者、编辑、出版商、小说家、买办、书局译员、新式学堂的教员等新兴行业的从业者。但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以报业为生仍被时人看作文人之末路。据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一书的研究统计,19世纪70-90年代《申报》的主笔仅有蒋芷湘一人是举人出身,其余的主笔几乎是清一色的科场失意之人。五四学人中的钱玄同、蒋梦麟、陈独秀等人都曾回忆晚清时期科场功名对他们的强大吸引力。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坦言,小时候看到县官老爷的排场激起了他读圣贤书的热情,而在科举考试行将废除之前,他一边就读于新式学堂,一边又在为参加科考积极备战。陈独秀的母亲最大的人生愿望就是儿子能在科考中博取功名以光宗耀祖。陈独秀考中秀才之后,周围的大户人家都争着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个穷家小户的读书人,由此可见以国家公信力为后盾的科举功名即便是在科举制度行将就木前夕仍然具有压倒一切的崇高社会声誉。钱玄同的兄长只中了举人,虽是晚清时期的外交官,仕途也算顺利,但没能进士及第就不算正途出身的官员,这成了身为书院山长的钱父一生的隐痛。因此,当钱玄同出生,钱父虽已过了耳顺之年,却从儿子四岁起就亲自教授《说文解字》《尔雅》等经学基础部分的“小学”,并逐年教授儿子系统研读儒家经典,一心希望小儿子将来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胡适的母亲对儿子也抱有同样的希望,不惜花费重金请私塾先生为儿子单独授课,小小的胡适还专门糊了一个孔圣人的牌位供在自己的书房里。虽然晚清朝野力反八股取士,晚清新政之后科举制度改革的一大举措就是革了八股的命,改考策论,但读书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八股取士才是正途。
  ……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章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动”与中国知识人的认同危机

节 列强侵略与中国知识人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应对策略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知识人应对文化认同危机的策略

第三节 科举废除与中国知识人的认同危机

第二章 语言变革与晚清知识人的政治认同危机

节 语言变革与晚清维新派的政治认同

第二节 语言变革与晚清立宪派的政治认同

第三节 世界语(万国新语)与晚清无政府主义思潮

第三章 语言变革与晚清知识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节 “取法泰西”与晚清语言变革运动

第二节 “步武东瀛”与晚清语言变革运动

第三节 重释传统与晚清语言变革运动

第四节 晚清国粹派、欧化派的文化认同与有关万国新语的论争

第四章 语言变革与晚清知识人建构国族认同的努力

节 传统天下观的破灭与近代国族观念的萌芽

第二节 从“官话”到“国语”的演变

第三节 国家意志与晚清语言变革运动

第四节 晚清知识人建构国族认同的语言策略

第五章 语言变革运动与民国知识人政治认同的重建

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民国知识人政治认同的重建

第二节 国语运动与民国知识人政治认同的重建

第三节 “拉丁化新文字”“大众语”与民国知识人政治认同的重建

第六章 语言变革运动与民国知识人的国族认同建构

节 国语运动与民国知识人国族认同的建构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民国知识人国族认同的建构

第三节 两种拼音方案之争与民国知识人建构国族认同的不同路径

第七章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民国知识人的文化认同重建

节 《文学改良刍议》与胡适的野心

第二节 反对派林纾的洞见

第三节 “破旧”

第四节 “立新”

第八章 拼音化运动与民国知识人文化认同的危机及重建

节 “废除汉字”与民国知识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第二节 “世界语”与民国知识人文化认同的重建

第三节 国语罗马字与民国知识人文化认同的重建

第四节 拉丁化新文字与民国知识人文化认同的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