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 论1.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2 研究的基础与范围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1.2.2 研究的具体范围和组织结构第2章 谦辞的基本知识2.1 谦辞和敬语2.1.1 谦辞和敬语的基本概念2.1.2 谦辞和敬语的相互关系2.2 谦辞的定义和特征2.2.1 谦辞的定义2.2.2 谦辞的特征2.3 汉语谦辞与英语敬语2.3.1 汉语谦辞2.3.2 英语敬语2.4 谦辞的表达策略2.4.1 自我谦让2.4.2 自我否定2.4.3 尊颂他人第3章 谦辞的语言学分析3.1 谦辞的界定3.1.1 谦辞的语义界定3.1.2 谦辞的语用界定3.2 谦辞的词法分析3.2.1 谦辞的构成和组合3.2.2 谦辞的分类3.2.3 谦辞的词形3.2.4 谦辞的词性3.3 谦辞的语义研究3.3.1 词义引申3.3.2 词义借代3.3.3 语法转化3.4 谦辞的语用研究3.4.1 布朗、列文森:面子保全理论3.4.2 杰弗里·N. 利奇:礼貌准则3.4.3 顾曰国:礼貌原则第4章 谦辞与翻译4.1 谦辞的可译性问题4.2 西方的语言翻译理论4.2.1 奈达的文化翻译主张4.2.2 功能对等理论4.2.3 语义翻译法4.2.4 文本类型理论4.3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4.3.1 林语堂生平简介4.3.2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4.3.3 林语堂的翻译成就第5章 谦辞的翻译:研究方法5.1 文本选择和语料收集5.1.1 案例分析5.1.2 样本分析5.2 数据分析和比照研究5.2.1 比较研究5.2.2 对比研究5.3 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5.3.1 定性研究5.3.2 定量分析第6章 谦辞及其译文的比较与对比6.1 词法比较与对比6.1.1 汉语多动词/述谓结构6.1.2 英语多形容词/偏正结构6.2 语义对比6.2.1 汉语显高度词汇化6.2.2 英语显低度词汇化6.3 语用对比6.3.1 汉语重自谦原则6.3.2 英语重礼貌原则6.4 小结第7章 谦辞翻译评价7.1 等效翻译7.1.1 《浮生六记》中的汉英翻译7.1.2 《京华烟云》中的英汉回译7.2 部分等效翻译7.2.1 《浮生六记》中的汉英翻译7.2.2 《京华烟云》中的英汉回译7.3 不等效翻译7.3.1 《浮生六记》中的汉英翻译7.3.2 《京华烟云》中的英汉回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