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论
1.1 “翻译策略”概说
1.1.1 “翻译策略”溯源
1.1.2 “翻译策略”的引进
1.1.3 策略与方法之辩
1.2 翻译策略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理论研究
1.2.4 应用研究
1.2.5 现存问题
1.3 策略能力
1.3.1 翻译能力的构成
1.3.2 译者的策略能力
第二章 翻译理论的宏、中、微三分
2.1 翻译理论的层次
2.2 宏观理论
2.2.1 本体论
2.2.2 方法论
2.2.3 价值观
2.2.4 认识论
2.3 中观理论
2.3.1 翻译策略
2.3.2 翻译方法
2.3.3 翻译模式
2.4 微观研究
2.4.1 翻译技巧的传承与发展
2.4.2 微观研究的语言学属性
2.4.3 微观研究紧跟语言学发展
2.4.4 微观研究贴近翻译实践
第三章 翻译策略的分层研究
3.1 元翻译策略
3.1.1 元策略的概念
3.1.2 直意之争与文质之争
3.1.3 音译作为元策略
3.2 总翻译策略
3.2.1 总策略的概念
3.2.2 总策略的目的
3.3 分翻译策略
3.3.1 分策略的概念
3.3.2 分策略的文化因素
3.4 翻译策略三元图
3.4.1 三元图的建构
3.4.2 三元图的功能
3.4.3 三元图的虚线区域
第四章 翻译策略的要素与特征
4.1 翻译策略的概念
4.1.1 思路
4.1.2 途径
4.1.3 方式
4.1.4 程序
4.2 翻译策略的要素
4.2.1 文化因子
4.2.2 目的指向
4.2.3 关学取向
4.2.4 技术手段
4.3 翻译策略的特征
4.3.1 开放性
4.3.2 衔接性
4.3.3 实践性
4.3.4 可复制性
第五章 通用翻译策略
5.1 直译
5.2 意译
5.3 音译
5.4 直意音结合
5.4.1 音意结合
5.4.2 直意结合
5.4.3 音直互补
5.5 直意音+注
5.5.1 音译+注
5.5.2 意译+注
5.5.3 直译+注
5.6 补偿
5.6.1 语义补偿
5.6.2 逻辑修补
5.6.3 语用增补
5.6.4 引申
5.7 译写
5.7.1 译写的范围
5.7.2 文化的阐释
5.7.3 语言的重组
第六章 本土翻译策略
6.1 历代策略举要
6.1.1 厥中
6.1.2 五不翻
6.1.3 格义
6.1.4 三厘定
6.1.5 会通
6.2 近代策略举要
6.2.1 归化
6.2.2 宁信而不顺
6.2.3 风韵译
6.2.4 韵律翻译法
6.2.5 译名方法
6.3 当代策略举要
6.3.1 等效翻译
6.3.2 三化
6.3.3 A—B—C模式
6.3.4 零翻译
6.3.5 计算机辅助翻译
第七章 外来翻译策略
7.1 四步模式
7.1.1 分析
7.1.2 转换
7.1.3 重组
7.1.4 检验
7.2 显化与隐化翻译
7.2.1 显化翻译
7.2.2 隐化翻译
7.3 语用翻译
7.4 深度翻译
7.4.1 显性深度翻译
7.4.2 隐性深度翻译
7.5 改写
7.5.1 驾驭意识形态
7.5.2 恪守诗学形式
7.6 归化与异化翻译
7.6.1 归化翻译
7.6.2 异化翻译
7.6.3 异化-归化翻译
第八章 文类与翻译策略
8.1 分类的依据
8.1.1 按功能分类
8.1.2 按正式程度分类
8.1.3 按正式程度语域分类
8.1.4 按内容分类
8.2 文本类型与翻译
8.2.1 文学翻译
8.2.2 应用翻译
8.2.3 文类细分
8.2.4 文体差别决定策略
8.3 小说翻译的策略
8.3.1 苏俄三法
8.3.2 豪杰译
8.3.3 硬译
8.3.4 顾式编译
8.3.5 萃译
8.4 诗歌翻译的策略
8.4.1 散文译诗法
8.4.2 风格译
8.4.3 以顿代步
8.4.4 三关
8.4 与反常(化)
8.5 科技翻译的策略
8.5.1 译名三法
8.5.2 逻辑分析
8.5.3 语义翻译
8.5.4 融通半技术词
8.5.5 看易写
8.6 外宣翻译的策略
8.6.1 交际翻译
8.6.2 解释性翻译
8.6.3 译前处理
8.6.4 语言贴近受众
8.6.5 阐释关键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