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旦谈译录(第4辑)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7563
  • 作      者:
    编者:陶磊|责编:朱静蔚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陶磊,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直译”“意译”观念溯源:从佛经翻译到兰学翻译》(2020),在《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译《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夏济安)。

 

【副主编简介】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的研究以及翻译研究和实践。著有《人类真的是耶胡吗?》(2019)、《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视域》(2016)、《乔伊斯、萨义德和流散知识分子》(2012)、《自由之书 :〈芬尼根的守灵〉解读》(2007)等,译著有《蓝色吉他》(2018)、《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2013)、《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2005)、《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2004)等,在国内外各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复旦谈译录》第四辑,甄选10篇翻译史、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优秀论文:有针对译者和翻译赞助者的详细考察(如“传科学之教的教士”傅兰雅、第一代走向世界的知识分子王韬、晚清名臣张之洞、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有关于重要作家译作在华传播的详细爬梳(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以具体译作为中心、以多个译本为参照的斟酌推敲(柳宗元《江雪》);对新加坡华文报刊“零翻译”现象的历史数据分析,则清晰呈现了翻译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创造性叛逆”这一重要概念的追本溯源,以及埃斯卡皮的原文和译文(《文学读解的关键词:“创作性偏离”》),更是澄清了国内翻译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解和误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本期开始新设“研究生论坛”栏目,希望为从事翻译研究的在读学生提供一片发表观点的园地。
展开
精彩书摘

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现象研究

——译介与研究的反差及其反思    (节选)

 

一、以译者为主体、以译本为中心的传播历程

 

纪伯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主要是通过作为传播主体的译者的辛勤耕作和译本的出版发行来进行的,这一历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近百年,共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一)纪伯伦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20世纪20—40年代是纪伯伦及其作品在中国译介的初始阶段,也是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时期,主要译者茅盾、张闻天、沈泽民、赵景深、刘廷芳和冰心等不仅都是活跃于当时文坛的作家与翻译家,而且每人几乎都是身兼数职,如茅盾曾兼任《小说月报》的主编,赵景深兼任开明书店编辑和《文学周报》主编,沈泽民、张闻天是文学家和革命家,刘廷芳、冰心则是教授兼文学翻译家等。他们对纪伯伦作品的译介是出于一种自发的热爱之情,其译作或是发表于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刊物如《文学周报》和宗教刊物如《真理与生命》,或是由当时著名的出版社如北新书局、上海书店印行。经过他们的努力,纪伯伦作品在中国逐渐由单篇的零散译介开始转向对整部作品的译介,《疯人》《前驱者》《人子耶稣》和《先知》等都是纪伯伦散文诗创作特点较为显著的作品,基本上能够代表诗人创作后期的主要成就。

茅盾是纪伯伦作品在中国译介和引进的先驱者。刘廷芳是将纪伯伦作品完整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其译本《疯人》开创了中国译介纪伯伦作品的先河。他不仅是对纪伯伦的创作概况了解和介绍最多的一位学者,也是译介纪伯伦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个译者。冰心的译本《先知》则成为中国译介纪伯伦作品的经典文本。

但是“当三十年代初冰心先生打开纪伯伦译介和研究的大门时,本该有一批人‘跟进’。但奇怪的是,自那时起竟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空白期’,除了《先知》曾经重印过一两次外,几乎没有任何新译出现!应该说,这是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和研究界的一大失误…… ”的确,自《先知》译本出版后,纪伯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空白时期,这固然与当时译坛对西方文学名家名作的大量译介有关,也与纪伯伦自1931年4月10日病逝后从美国文坛上消失、没有继续出版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与当时中国连续遭遇的战争灾难有关。

(二)纪伯伦在港台地区的传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译坛多是通过俄译本转译纪伯伦早期的阿拉伯语作品。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中断,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革”,中国大陆译坛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而同一时期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纪伯伦作品译介却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其中20世纪70—80年代台湾地区的成就更为突出。

香港地区对纪伯伦作品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丘向山对《先知》的译介,20世纪70年代中期杜渐集中译介了纪伯伦的小说,但这种单人独译的局面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与反响;而台湾地区却成果丰硕,成为这个时期中国译介纪伯伦作品的中心。

揭开台湾纪伯伦作品翻译序幕的是1970年王季庆《先知》译本的问世。此后,各种纪伯伦作品的中译本不断出现:从《疯人》《人子耶稣》等被翻译出版,到《流浪者》《破翼》等首次在中国译坛的出现,还有第一个中英对照本的《纪伯伦全集》,使台湾的纪伯伦作品译介在短期内出现了这样一个热潮:同一作品不断出自不同译者和不同出版社,且同一个译本不断再版,如《先知》在三年时间里就出现了四个不同的译本,甚至同一年竟有两个译本同时出现,《流浪者》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译本,《疯人》的译介也是如此。

尽管20世纪70年代初期台湾的纪伯伦作品译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但因为无计划的整理翻译,且不能由一家出版商全盘主理,很容易出现重复且有因袭充数之嫌。上述局面很快因1973年水牛出版社出版郭祖欣翻译的《纪伯伦评传——此人来自黎巴嫩》得到扭转:这是由美国女作家巴巴拉·杨在纪伯伦于1931年去世不久写成的一部传记,它在增进人们对纪伯伦生平与创作的了解、推动台湾学者进一步译介纪伯伦作品的热情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后的纪伯伦译介工作开始转向以前译介较少或没有译介的作品,如《先知花园》《沙与泡沫》《大地之神》《泪与笑》《纪伯伦书简》《纪伯伦情书全集》《人子耶稣》等都开辟了台湾乃至中国首译的先例。台湾的纪伯伦译介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第二次高峰。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个时期还改变了此前纪伯伦诗集单部译介的局面,出现了以一人之力独译多部作品的局面。闻璟是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台湾的纪伯伦作品译介中,成就较为突出且译本也颇有特色的译者。

他独自翻译了《先知花园》《沙与泡沫》《大地之神》《泪与笑》等多部散文诗集。

……


展开
目录

专栏:中国翻译史研究

王宏志︱主持人的话

邹振环︱传统知识分类现代转型的一环——傅兰雅编纂译书书目刍议

段怀清︱晚清翻译中的“译者安全”与“译本安全”

苏艳︱张之洞的翻译赞助思想与行为研究

 

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范若恩︱“创造性叛逆”:一个被误读和误译的概念

——“创造性叛逆”的历史语义和翻译文学的归属

范若恩︱文学解读的关键词:“创作性偏离”

甘丽娟、苗学华︱纪伯伦在中国的传播现象研究——译介与研究的反差及其反思

战玉冰︱“侦探小说女王”的两次“来华”——以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汉译为例

 

外国翻译史研究

陈芷薇、崔峰︱翻译与社会的互动——论新加坡华文报的零翻译现象

 

翻译实践探索

罗怀宇︱中国古诗英译问题与方法管窥——以《江雪》英译为例

 

研究生论坛

杨欣︱论苏曼殊、鲁迅、王国维在拜伦译介活动中的形象建构——管窥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在中国

曹禹杰︱拓荒者的苦闷——由刘呐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翻译实践重审“软性电影”论战

 

附 录

标题与摘要(Titles and Abstracts)

征稿启事(Call for Papers)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