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哲学观的语言表征
生态语言学认为,人类、非人类生命体及其他非生命体共处于同一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生态主体,在本质上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人类又因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殊性,成为肩负解决生态问题重任的责任主体;人类的语言和行为能够明显影响生态进程,缓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矛盾。
语言作为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类个体认知生态系统的主要媒介,而语言的产生受到个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认知即“生态哲学观”的左右,在生态哲学观影响下的一系列生态认知与价值体系会以语言形式表征,作用于社会实践,成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具体施为,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人类在改造世界、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依赖语言,我们也可以以语言为监测点,探究影响语言形式的深层认知原因,以此作为生态治理的语言学路径。
二、生态哲学观的现实功用
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政治手段,与社会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并能够为意识形态建构和传播提供各种资源。因此,以构建社会群体的生态哲学观为目标,通过生态话语构建传播相应的生态认知与生态理念,在民众中进行生态教育,能够影响更广泛的群体形成科学的生态哲学观,从而大大拓展其作用范围,最终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
(一)科学的生态哲学观有助于解决生态危机
1.对生态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目前生态哲学观多用于生态语言学研究,但宏观而言,生态哲学观是在实际生态情境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观念因素,能够影响我们构建生态话语,指导并实施生态行为。本质上看,生态哲学观属于意识范畴,有其独特的科学属性,它既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又会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符合自然规律、科学全面的生态哲学观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为选择,帮助人们解决各类生态危机;违背自然规律、消极错误的生态哲学观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行为,威胁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2.有利于形成生态型社会意识形态
生态哲学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生态实践主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态哲学观,在生态哲学观指导下考察生态环境、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个体拥有的生态哲学观会受到诸多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主流媒体宣传等有效手段加以干预,帮助更多的人建构科学的生态哲学观,促进其良性演进,从而在社会上达成广泛的生态共识,使之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形成生态型意识形态。这样就会逐渐实现从思想意识层面进入现实话语层面,真正促使人们实施保护生态系统的言行。
因此,个体的生态哲学观可以借助生态宣传与教育等有效手段,拓展至生态文明建设群体共有,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生态哲学观会借助语言这一外部手段表征个体的生态认知,对构建生态话语有决定性作用,由此便可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行动,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目的。
发挥人类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能动性的前提是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认识到生态哲学观的积极作用,我们每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生存状态,观察有益于环境保护的话语和行为,反思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明确哪些人类非生态行为造成了何种危害;积极吸收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形成科学生态哲学观,在其指导下实施各类生态社会实践,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