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第1章绪论
训练理论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包括竞技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训练)进行指导和研究的理论。在欧洲,一些国家将训练理论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训练学,将其定义为一门根据各运动项目的共性,从宏观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指导、监测和控制的体育应用学科。从训练学的定义上看,欧洲和我国的训练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是一般训练理论。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尽管目前尚未将训练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他们的训练科学(sports science)基本上发挥了相当部分的训练学或训练理论的作用。同时,他们还选择一些对运动训练具有共性的问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在诸如周期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和高原训练等方面形成了多个从一般层面上对运动训练进行研究的专门领域。
运动生物学理论是训练理论的重要基础,它从自然科学涉及的方面对训练理论形成支撑,是制订训练目标和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控制训练过程和检验训练效果的依据。同时,运动生物学理论又绝不是训练理论的主体,更不能取代训练理论,它在训练理论中具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因此,运动生物学理论既是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内容又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和论证,必须与训练实践的需求有机地结合,形成科学和系统的训练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状况与欧美体育强国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差距首先表现在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的薄弱。运动生物学基础的欠缺降低了训练理论的科技含量,剥离了训练与基础学科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削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训练理论成为空洞的说教。
1.1运动生物学知识是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确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的三个重要基本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均必须在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理论中寻求。
竞技运动训练的*终目的就是*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冲击人类的运动极限,创造优异的成绩。在这一目标下,训练的实质就是通过施加各种训练负荷使运动员的机体在结构和机能两个方面出现符合专项需求的适应性改变。这种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人体多种能力横向的相互匹配,而且涉及各种能力从选材到成为优秀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纵向的系统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训练目标还是训练过程都与人体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深入认识和把握人体在高负荷运动下机能的变化规律是运动训练的首要任务。
纵观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可知,大量的重大训练理论和方法均来自于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早期训练理论的创建和发展基本源于生物学或是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完成和实现的。在理论方面,*著名的当属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英国的Hill、Huxley和丹麦的Krogh(图11),他们分别在肌肉收缩的力速度关系和*大摄氧量、肌纤维收缩的滑行学说和神经传导递质、骨骼肌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功率自行车等方面为以后的训练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1体育领域历史上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关于训练方法,*典型的是间歇训练法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生理学家Reindell等在间歇训练创始人Gerschler教练和捷克优秀长跑运动员Zatopek已经运用的间歇训练法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和理论总结,推出了至今对耐力训练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间歇训练法。
20世纪60年代之后,训练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在欧洲,民主德国的Harre等出版了《一般训练与竞赛学》,苏联的Matwejew出版了《训练分期理论》,联邦德国的Martin出版了《训练学基础》,罗马尼亚的Bompa提出了力量分期训练,爱沙尼亚的Viru首次将人体应激和适应理论引入运动训练,提出了运动训练的适应理论。在北美,美国的Perrine发明了等动力量训练方法,加拿大的Banister提出了疲劳适应模型,美国的Levine在高原训练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提出了高住低训等诸多新的高原训练理论。表11列出了20世纪60年代后训练理论的部分重大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对运动训练具有重大影响的训练理论、方法和监控手段均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发现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基本来自运动生理、运动生化和运动生物力学领域或具备出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背景。
当前,世界的训练理论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对运动训练规律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表12是近年来在世界训练理论研究领域*活跃并*具影响力的部分专家学者,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专家大部分同样来自于运动生理、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向。俄罗斯的Verkhoshansky和加拿大的Bompa尽管是训练学专业,但是他们均有多年培养出大量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经历,从其研究论文和专著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深厚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是训练理论的起源,还是其发展都与人体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运动生物学的知识不仅是构建训练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且也直接参与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是训练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1.2训练理论生物学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1.2.1训练学发展的先天不足
训练学是在训练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体育应用学科,它的形成建立在对诸多与训练行为关系密切的知识的筛选和梳理基础之上。所以,也可以认为是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训练学的发展对训练理论的建设和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训练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莱比锡德意志体育学院的Harre*早提出来的,之后经过近10年的逐步补充和完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竞技体育学科。纵观训练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训练学仍然是一门建立时间短,在许多方面有待完善的学科。在训练学*早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民主德国,以及其后很快跟进的苏联和联邦德国,训练学的早期创立者们绝大部分来自体育理论或田径、游泳等专项训练领域,在知识结构上缺乏良好的生物学背景,在研究方向上更加倾向对训练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我国训练学的发展同样具有其典型的时代背景,与民主德国和苏联相似,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训练学也是从体育理论学科中分离而成。所以,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教育学和方法学色彩。之后,尽管为了满足运动训练的需求逐步增大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但是在主体上仍然保留了其“人文”的特点,始终没有形成与训练实践密切结合的运动生物学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作为训练学发源地的德国,以及训练学发展迅速的俄罗斯、乌克兰等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训练理论中运动生物学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相继开始加强生物学理论基础的建设。1992年德国的Harre、Schnabel、Martin和Carl等一批资深训练学学者率先提出训练学的科学化问题。他们认为,应该大幅度提高训练学的科学含量,增加训练学中可以重现和复制的科学规律内容,并提出应将训练学的名称改为训练科学。在俄罗斯,以Verkhoshansky为代表的训练学学者也开始质疑传统的训练理论,提出了建立在运动生物学基础上的板块训练分期(block periodization)。在此期间,乌克兰的Platonov和罗马尼亚的Bompa分别在其《负荷疲劳能力》和《力量分期训练》等训练学专著中明显增加了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提升了训练理论的科学含量。
同时,人们还注意到,在训练学已经出现了半个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竞技体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北欧(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国家,均未将训练学专门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些国家的训练理论并没有因此而落后,也没有因此而缺乏出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专家。这些国家的训练理论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德国、俄罗斯和中国,他们没有将训练理论做成一个学科,而是从三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大的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第一个层面是对一些相对独立又具有一般共性的训练主要因素进行专门研究,例如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和柔韧等)、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周期、赛前训练)、特殊条件下的训练(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这些研究对所有运动项目或某一类运动项目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第二个层面是对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这类研究与欧洲和我国的专项研究在性质上大致相同,但更加深入和细化,非常强调专项的生物学基础,同时又对各种能力和技术的训练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第三个层面是对运动生物学的研究,例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营养学等,这些基础的运动科学在训练理论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紧紧依托运动的背景,密切结合训练的实践,从科学原理、机制和规律的角度对“运动中的人”和“人的运动”进行分析与研究。
这种多层次的训练理论体系具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紧密围绕着运动和训练两个主题展开,重点回答训练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发生机制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一般的训练原则和规律。其次,选择一些相对独立并具有共性的因素进行专门研究,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是我国训练学中的主要章节,如力量和耐力训练等,但由于将其设定为独立的研究,所以在内容上可以更加深入和细致。再次,对于运动训练中一些难以从一般共性角度出发探讨的问题(如技术训练),他们将其更多地归类于专项的研究,这样既规避了一般训练学难以深入的弱点,又突出了各个项目对技术训练各自不同的要求。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竞技训练理论发展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例如美国Kraemer的力量训练、美国Foster的训练负荷安排、加拿大Bompa的训练分期、西班牙Mujika的赛前训练,法国Buchheit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当今世界训练理论的发展潮流。
由此可见,训练理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是否将其建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不在于形成一本面面俱到的专著,而在于包括运动生物学基础学科在内的整个训练理论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欧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还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训练理论的提高,其实质都是对人体在负荷运动时各器官、系统机能的状态及状态的变化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形成一定建立在扎实的运动生物学基础之上。
1.2.2训练学与运动生物科学之间缺乏紧密的结合
表13是对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田径、游泳、赛艇、静水皮划艇、激流回旋皮划艇、摔跤、柔道和速度滑冰)教练员知识需求的调研结果。在给出的多项训练学知识点的基础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