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范式之下--知识论体育哲学发凡
0.00     定价 ¥ 3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501659
  • 作      者:
    作者:周建东|责编:张皖莉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建东
汉族,山东济宁人,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体育知识论、游戏哲学、体育评价制度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重点项目1项,中国教育学会专项课题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体育知识范式与体育学科之间并非对等的关系,一种体育知识范式不仅只在一门体育学科中出现;反之,一门学科可能同时需要多种体育知识的范式类型进行建构。所以,我们在认识范式之后,要想真正了解体育学科结构设置背后的应然规律,就有必要对体育学界的种种模型假设进行搁置。本书结合“学科学”和“制度哲学”相关理念,主张在进行体育学科的改造之前要扪心自诘地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学科”(设置学科的出发点是什么)、“知识如何才能形成学科”(学科得以成立的知识性条件是什么)和“划分学科的标准是什么”三个核心问题。然而批评者从中国现行的三种“官方”体育学科结构中尖锐地指出:目前仍旧存在着“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体育自身知识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依附性”以及“体育自身的内在知识与外在组织”三个方面暂时无法缓解的矛盾。对此,本书认为,中国体育学科研究应当秉承“多元共生”的基本学术态度,不可妄自建立以某种知识为主的体系结构,保证体育知识的多样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兼具体育的“学科(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共同促进体育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体育知识范式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对象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知识范式研究的背景
(一)体育自身知识性的诘问与反思
(二)人类身体知识多样性不断追问
(三)关于体育知识研究的“范式之约”
二、体育知识范式研究的意义与对象
第二章 体育与知识:基于知识论体育哲学的文献考察
一、核心概念辨析
(一)认识论与知识论
(二)体育与体育学
(三)体育理论与体育知识
二、关于体育知识问题的文献考察
(一)体育哲学:“本体论”的导向与“知识论”的遮蔽
(二)返璞归真:“体育知识”何以可能
(三)疑窦丛生:“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之辩
(四)“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辨析
第三章 体育知识范式的定位: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解读
一、范式的基本理论
(一)范式概念的提出
(二)范式内涵的演变
(三)范式理论的论争
二、范式理论在体育哲学领域中的引入
(一)范式理论应用于体育哲学领域的合理性
(二)范式理论应用于体育哲学领域的可行性
(三)范式理论在体育哲学领域的适应性“重塑”
三、范式理论与体育知识的对接与定位
(一)体育知识范式的基础
(二)体育知识范式的转变
(三)体育知识范式的定位
四、体育知识范式体系的建立
(一)体育知识范式的基本理念
(二)体育知识范式的基本结构
(三)体育知识范式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体育知识范式的多元样态
一、体育知识范式样态概述
(一)卡尔·纳瓦尔
(二)西格蒙德·罗兰德和迈克·麦克纳姆
(三)史蒂夫·埃斯提
二、体育知识的理l生主义范式
(一)理性主义的起源及其知识观
(二)理性主义知识观在体育中的应用表现
(三)理性主义范式的特征分析
三、体育知识的经验主义范式
(一)经验主义的起源及知识观
(二)经验主义知识观在体育中的应用表现
(三)经验主义范式的特征分析
四、体育知识的科学主义范式
(一)科学主义的起源及知识观
(二)科学主义知识观在体育中的应用表现
(三)科学主义范式的特征分析
五、体育知识的主观主义范式
(一)主观主义的起源及知识观
(二)主观主义知识观在体育中的应用表现
(三)主观主义范式的特征分析
第五章 从Physical Education到Kinesiology:美国体育知识范式的转变
一、Physical Education范式
(一)通过身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
(二)针对身体的教育——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
(三)在身体内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
二、Kinesiology范式
(--)Kinesiology范式的兴起:Henry与美国体育的“学科革命”
(二)Kinesiology含义的变迁:从“动力学”到“体育学”
(三)Kinesiology范式的现状:稳定体育知识共同体的形成
第六章 从知识范式到学科结构:中国体育学科的哲学审思
一、从“知识”走向“学科”:关于学科设置需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一)学科的出场:设置“学科”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学科的基础:学科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三)学科的分类:学科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二、中国体育学科结构的混编现状
(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体育”
(二)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体育科学”
(三)国务院学位办学科分类代码中的“体育学”
三、体育知识范式视域下中国体育学科结构的思考
(一)批判:中国体育学科结构的失衡
(二)开新: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的设想
第七章 范式之后:知识论体育哲学的未竟之志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