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4935
  • 作      者:
    作者:李庆丰|责编:朱丽娜//冯雅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造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与能力,事关党和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 本书系统阐释了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研究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探求了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基础,借鉴“创造力=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理论,围绕大学生创造力培育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与理论探讨,既为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研究与实践改革提供了一手材料和实践论据,也较好地体现了理论研究回应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反馈理论研究之良性互动特征。 本书适合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及学生阅读,也可供对教育感兴趣之士阅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世纪之问与时代使命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要问题。”“培养什么人”,既是教育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命题,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之“两个一百年”交接转换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又一次直面、反思和应答。
  一、圆梦新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需要培养什么人?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国际竞争态势考察,自农业社会到18世纪后期以机械化为代表、19世纪后期以电气化为代表、20世纪中期以自动化为代表,再到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各种工业社会,所有这些社会阶段的发展,无不是以创新作为驱动的。这个过程造就了17世纪意大利复兴,18世纪英国兴起,19世纪法德领先,20世纪美国崛起,21世纪的当今多国竞跑、多帆迸发。那么,谁将在竞跑中胜出,成为21世纪引领世界的创新主人呢?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一些国家主要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如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学术界把这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面向未来,建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为世界诸多国家之共识与政府政策之共同实践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就指出,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立就没有政治*立;今日这说法依然成立,但还应加上无科技*立就无经济*立,从而也无政治*立。美国深谙其道,早在2004年出台的《创新美国—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繁荣昌盛》(Innovation America: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报告就指出,创新是美国的灵魂,是确保美国在21世纪取得成功*重要的一个因素;2007年,《行动呼吁—美国为什么必须创新》(A Call to Action:Why America Must Innovate)文件进一步指出,“美国的竞争力尤其依赖于我们进行创新的速度;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发展的过程,远远超越了发明本身”。2020年美国两党议员联合抛出《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以来,美国围绕如何增强其创新竞争力,连续出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未来法案》(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ct)《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United Stat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 of 2022)等有关“创新与竞争”的系列法案,其中对各类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与成长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和连贯性培养的顶层设计与一体化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逐渐在全球诸多领域处于利润丰厚的上游,这与其较为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关系密切。美国不仅培养了比尔 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等一大批科技和商业精英,还培养了一大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使其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当然,这也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全世界科技精英的掠夺不无关系;同时,以上一些法案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也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往往打着“创新和竞争”旗号,行遏制他国发展之实。概言之,美国自2019年起挑起中美贸易战、金融战及至科技战,已赤裸裸地说明了这一点:核心科技的发现发明及其专利永远是换不来和买不来的,且是主导方手中制裁的“卡脖子”。对此我们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直面。
  应该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基础性布局、改革开放40余年重点突破,我国的科技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在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某些方面和领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跃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正逐渐变成现实。
  看到祖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确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自然,这些成就使人心情激荡与自信陡增,但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和李玲介绍,中国总体上在世界不同类别产业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大体如下:**类是美国占据垄断地位,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一硬一软两大产业;第二类是多国竞争,中国作为一个重要跟随者,这样的领域有很多,如机械、石油、航运、飞机、手机等;第三类是多国竞争,中国作为领先者,但这样的领域还不是特别多,如通信、高铁、港口机械、民用无人机、数字安防等;第四类是双头格局,一般是中美两国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典型的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第五类是中国开创的,这一类从公开报道上目前还只看到一个例子,就是量子保密通信,但相信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球市场中仍不具比较优势,且工业化还未完成,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长期跟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第19部报告—《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世界现代化的度量衡》,构建了世界现代化的度量衡体系、指标体系和定量标准体系,并以此完成了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关键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前景预测等。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具有初等发达水平,在人口超百万和统计数据比较齐全的131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左右,不同指标的排名不同。其中,2017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约为99,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约为44和45,分别排名第47位和64位。中国与中等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小,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不仅中国现代化指标发展很不平衡,2015—2018年,在统计数据比较齐全的64个水平指标中,中国在约12个指标上已达中等发达水平,在33个指标上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在19个指标上为欠发达水平;而且中国地区现代化不平衡性非常突出,2017年,北京、香港、澳门3个地区具有发达水平的部分特征,上海、台湾、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重庆8个地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湖北等20个地区达到初等发达水平,另有3个省级地区发展水平比较低,同年,中国有12个地区完成**次现代化,其中,北京、香港、澳门、上海、台湾5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2个地区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其中20个地区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很多领域尚处于价值链低端。据2017年报道,全球生产的苹果手机,中国在整个制造环节中所获价值约为55美元,其中还包括中国工人辛勤劳动的3美元工钱。以iPhoneX在美售价999美元来算,每销售一台,中国只能赚约1/20的价值。外贸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已成为世界**大贸易国,而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约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我国的很多国产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只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在细节和可靠性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还有很多,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发展路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20年)》指出:虽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居世界**,从2010年起连续保持世界**大工业国地位,产业结构也在优化,但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和工业等产业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集成电路的进口依赖占比为80%,大型优质铸锻件的进口占比为90%,高档液压件、密封件进口占比近100%,特别是我国的企业中还非常缺乏“隐形冠军企业”。正因为我国还有众多产业居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可以说既明确了方向,也切中了要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在校生*多的国家。一方面,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2300万人,跃居世界**;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另一方面,自201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总量上升至全球第二;2020年,中国GDP*次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在17%左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我国的创造性人才规模,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社会科学成果、人文艺术贡献方面,还是在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等方面,都还显得很不相称。
  2006年,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构想,并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成为国家决策和国家意志。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不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创新举措;我们也不缺创新热情,改革开放以来,靠政策而全面释放的生产力成就了中国制造,但要在知识与信息时代继续保持制造业世界地位,并从制造走向“智造”,需要中国制造全面转型升级,诸多中小型企业乃至大中型企业对此都热情满满;我们也不缺创新市场、创新资金,中国*大优势就是市场优势,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造就了一批企业家,也培育了一批资本市场;我们更不缺创新激情与动力,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进一步体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力推工作中,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
  那我们缺什么呢?*缺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大量人才。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理当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进创造力教育模式,大量培育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也是圆梦新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回顾世界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错过了以机械化为代表的**次工业革命和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抓住了以自动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积极参与了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期待新一轮工业革命能够*先在中国诞生,中国也能够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
  二、重回“李约瑟之谜”:为何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谜”也叫“李约瑟悖论”,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秦惠民)
绪论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世纪之问与时代使命 1
第一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研究范式与发展趋势 17
第一节 创造力研究的传统范式及其转换 18
第二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相关研究 28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研究趋势及本书研究视角 42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47
第一节 创造力相关概念界定 48
第二节 创造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53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研究设计 62
第三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发展调查与特征分析 73
第一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整体状况分析 74
第二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基本差异分析 77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调查结果及研究讨论 91
第四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结论 105
第四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主要问题与关键因素 109
第一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110
第二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之目标设计 117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之课程改革 135
第四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之教学改进 150
第五节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之文化建设 168
第五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过程创新与系统协同 189
第一节 树立大学生创造力培育的科学观念 190
第二节 构建创造力优先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 208
第三节 深化以评价为引领的创造力培育系统协同改革 225
第四节 完善着力创造力培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42
第六章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赢得未来与行动当下 262
第一节 赢得未来的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奋斗百年复兴路 263
第二节 知己知彼的大学生创造力培育:明确核心问题集 272
第三节 行动当下的大学生创造力培育:攻克关键突破口 287
后记 295
图目录
图2.1 大学生创造力研究思路框架图 70
图5.1 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制定模型图示 224
图5.2 教育教学质量生成基本要素及质量生成过程示意图 246
图5.3 教育教学质量治理基本要素及治理系统运行过程示意图 250
图5.4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基本要素及质量文化生成过程示意图 255
表目录
表1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12
表2.1 创造力的概念及主要关注点 51
表2.2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发展基本状况研究的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63
表2.3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题目举例 66
表2.4 《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题目举例 67
表2.5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的模型拟合度指数 69
表2.6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各模块的负荷量 69
表2.7 《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的模型拟合度指数 69
表2.8 《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各模块的负荷量 69
表3.1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得分情况 74
表3.2 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各模块得分情况 75
表3.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模块得分情况 76
表3.4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在专业上的差异状况 78
表3.5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在性别上的差异状况 81
表3.6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状况 83
表3.7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在是否*生子女上的差异状况 86
表3.8 大学生创造力培育在年级上的差异状况 88
表4.1 专业变量的虚拟化处理 111
表4.2 生源地变量的虚拟化处理 111
表4.3 大学生个人背景变量与创造力发展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12
表5.1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合并组建的典型多元巨型大学 210
表5.2 人才培养体系类型结构模型 213
表5.3 本科生课程教师教学方法调研 23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