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生,北京市人,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退休教师,社会与文化学者。
著有《中华民族的根》(与何凌云合著,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1992年版,香港山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重版),《人生的趣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婚俗》(与邓伟志合著,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上海名人家训》(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他们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进新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编年事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等。
编有《上海大学(1922-1927)师生诗文书信选》(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研究文选(1980-2020)》(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
主编有《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建宏出版社1994年出繁体字版),《社区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等。
著文有《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上昆<十五贯>的新面貌》(《中国戏剧》1990年第12期),《上海城市社区变迁与社区问题》(《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是引导还是误导——对京剧唱段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质疑》(《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4期),《莫将“变体”作“正格”》(《上海戏剧》2008年第4期),《中国古代公共艺术举隅》(《公共艺术》2013年第6期),《田汉的戏曲作品是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镜鉴》(《戏剧的巨擘——纪念田汉诞辰115周年学术研泔会论文集》,《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家洲家风中的文化传承》(《解放日报》2014年4月19日《思想者》专版,《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转载),《不随俗、不迎合、不降格——“张火丁现象”之我见》(《中国戏剧》2016年第1期)等。
从2017年开始,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连续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璞、马科、李蔷华、李炳淑、张善元、陈少云的艺术记录工程项目的学术专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