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四次创业大潮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借鉴模式,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迫切要求,对创业知识的渴求把高校创业教育推上了日程。
(一)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政治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要解决的紧迫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做了如下的阐述:“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这两段阐述可以看出,我国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将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空间和潜力非常大。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不仅要为已有的岗位和国有经济培养人才,还要为非国有经济的中小企业培养人才。也就是说,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成功的中小企业家。
党的十六大还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期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扩大就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领人民步入小康。作为改革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在确定其教育方向、贯彻教育思想、实施教育内涵、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应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培养创业人才。
这些论述是新世纪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们实施创业教育,使教育更
好地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创业大潮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五次创业大潮。
第一次创业高潮是在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召开的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而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创业高潮。这次创业高潮的特点是:创业人员除了早期创业的个体户,还加入了大批敢为人先的知识分子,所创办的是现代意义的企业,创业者所从事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科技产业等。
第二次创业高潮是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后。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同时,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由此,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创业高潮。这次创业高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业人员中加入了不少政府官员和高干子弟。另一个特点是,创业经商人数大增,形成了“全民经商”之势。
第三次创业高潮是在邓小平南行以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第三次创业高潮随之而来。这一时期创业的特点是:从创业人员来看,政府机关“下海人员”猛增,以创业实现再就业的下岗人员有所增加,创业者从业的范围涉及金融、房地产、教育产业等。
第四次创业高潮是在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党的十五大明确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宪法。宪法明确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这就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政治依据。在这之后,1999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法》,取消了开办企业注册资金的规定,意味着一元钱也可以注册企业。中国出现了第四次创业高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