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963546
  • 作      者:
    作者:韩扬溪|责编:郭志霄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研究背景,梳理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对比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以及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及趋势;通过系统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运用对比、归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思路,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详细解读;主要从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学者交流以及教材创新等方面重点介绍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策略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理形式,构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本书共六个章节,第一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第二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趋势,第三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容,第四章对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分析,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第六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展开
精彩书摘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为培养宗旨。新中国在教育改革中主要是借鉴苏联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经验,我国从教育体制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乃至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都仿照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按照苏联模式重建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重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5年,第二阶段为1966年到改革开放之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6年之前
  1952年开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压缩和整顿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并且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中央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建设高校。中央设立的高等教育部开始了对高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进行集中式地统一管理。高校的建立开始以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为导向。人民大学的建立旨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层次建设和管理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以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理工类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两所高校的苏化模式发展也影响到了其他高校的教育,各高校纷纷开始引进苏联教育专家讲学、使用苏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我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也是模仿苏联高校的专业及院系设置,国内大部分的综合性高校被取消,技术和专业教育被大力推广。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属性,向社会主义属性的高等教育转变。1953年院系调整结束之后,工科院校由原来的18所增加为38所,工科学生由1949年的3万人增加到1953年的8万人,所占在校生的比例由26.2%增加到了37.7%。师范院校由1949年的12所变为1953年的37所,占全国高校的比例由原来的10.3%增加至18.8%。
  国家在这一时期对于教育的新定位是让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工业化的发展。全方位地效仿苏联教育模式使得中国科学院成了独立于高校体制之外的专门性科研机构核心,这样便导致了我国高校自身的科研职能层面被限制甚至被取消。科研职能从此远离了高校,高校孤独地作为教学机构而存在着。
  从1952年到1956年的四年间,我国共翻译和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总计1393种。与苏联的高等教育交流包括引进苏联教育理论,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聘请苏联专家,互派留学生和教育代表团等。不可否认,对苏联模式的学习和移植,在短时期内的确为新中国建设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单一地学习苏联经验和模式却忽视了我国社会的具体现实。这种盲目性学习和移植的弊端也日益暴露。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学的办学自主性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违背了大学的传统精神。学科之间的过渡分化、专业面和知识面过于狭窄,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全面地发展,缺乏能力上的灵活性,这些都与教育的培养宗旨相悖。外语教学方面,单纯地学习俄语而放弃其他语种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丢失了我国英语较好的优良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封闭起来,切断了对外合作和交流的路径。
  1956年和1962年,我国针对科技发展领域,分别制定了12年远景规划和10年远景规划。在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发展军事和与重工业相关的科技。这一时期,我国除了与苏联在高等教育层面存在交流之外,还与世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主要采取互派教育访问团、高校教师的互访等形式。以1950年为例,中国政府第一次派出35名学生远赴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学习当地的语言、历史和文化。
  (二)1966年到改革开放之前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几乎全面受知识的内在追求支配。学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主要基于对个人追求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动机,是一种私人性质的活动,而且大多情况下是自发行为。该时期我国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以教育互访为形式的浅层面交流。学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不论是非官方的或是官方的,其交流的规模都不大而且形式单一。跨国流动的区域范围不大,主要基于同质文化圈内进行。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主要借鉴了苏联模式,在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苏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随即而来的文化浩劫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暂时中断,这也留给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后期发展空间,新的发展进程开始酝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趋势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分析
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第四节 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三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
第一节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发展
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国际化发展
第三节 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发展
第四节 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发展

第四章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研究
第二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研究
第四节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研究
第五节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研究

第五章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一节 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第二节 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第三节 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第四节 河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第五节 甘肃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

第六章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现状
第二节 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机遇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