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课程设计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9145
  • 作      者:
    编者:赵文静//卢凤菊//丁大尉|责编:侯俊琳//刘红晋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聚焦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点问题,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治理智慧在现代化治理中的传承等,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案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主要内容分析”“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中华传统文化集萃”“延伸阅读”等教学模块,作为高校思想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切入点”。本书旨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更合理,加强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弥补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及经典著作的知识储备不足: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趣,提高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中小学德育课教师,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节 领悟人生真谛
  一、主要内容分析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它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深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目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树立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1. 中国古代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思想资料。
  战国时期思想家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其内容就是“食色”,性无善无恶。告子还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的性善论,将人性与动物之性、人性与神性区别开来,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2. 超越小我,利济苍生的人生观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主张,人的一生应该以“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为己任,努力做有德行的圣贤。颜元认为,一个人在选择人生目标时,应该以“大人自命”,立志作圣。“父母生成我此身,原与圣人之体同;天地赋与我此心,原与圣人之性同。若以小人自甘,便辜负天地之心,父母之心矣。常以大人自命,自然有志,自然心活,自然精神起。”(《存学编》卷一)圣人并非遥不可及,圣人与庸人的区别仅在于肯不肯立志用功。他说:“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了个人“小我”的仁人志士,表现出的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心怀百姓、为民请命的胸怀和情操,对我们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具有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萃
  1.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注释】该句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然后是著书立说。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2.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注释】该句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问下》。叔向与晏子就何为高尚与卑劣进行问答,晏子的观点是:*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在我国历史上,正己爱民始终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高尚风范。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注释】该句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遭腐刑之辱境遇下的生死观,也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1944年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此句。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该句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说,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能够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达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主流,它培育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
第一节 领悟人生真谛 3
第二节 坚定理想信念 10
第三节 弘扬中国精神 16
第四节 坚守价值追求 24
第五节 遵守社会道德 31
第六节 塑造良好品格 38
第二章 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4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4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 60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66
第三章 传统文化融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史教育 73
第一节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75
第二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83
第三节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90
第四节 为新中国而奋斗 97
第四章 传统治理智慧在现代化治理中传承 105
第一节 中国古代创新意识 10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 113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 120
第四节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文明思想 127
第五节 中国古代天下观 133
主要参考文献 139
后记 1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