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价值,就必须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内容都集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伦理观为当前生态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自然环境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为中心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天人合一”看作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这种强调人与自然互相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辩证统一的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尤其是近年我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加印证了传统自然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其次,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泛滥开来,出现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反对集体主义精神,继而鼓吹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现象。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极大挑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形成了“夙夜在公”“以公灭私”的特有的整体主义精神。千百年来,这种整体主义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奠定了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我们当前需要继承并改造这一传统精神,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新整体主义精神,用以在社会成员中构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传统文化追求人际和谐,为和谐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从仁爱精神出发,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常调节,主张“和为贵”,“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等,都反映出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这种传统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构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正经历激烈调整,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同时价值取向也愈发多元化,人际关系冷漠化、功利化现象增多,这些都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吸收了传统价值观念中“和”的理念,倡导人们谦敬礼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力作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引导者也是主导者。在这一方面,传统文化同样可以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是借鉴传统文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做到“身正为范”。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杜绝教育过程中“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这样才能在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中有效传递正能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是传统文化中创设了一个综合教育环境,这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受教育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不同环境下教育的协调统一,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具备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能力,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可以说,这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的新挑战。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要性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与“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坚持辩证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从而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改进,促使我国各项事业顺利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体现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进而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