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创新原则关于制度的形成,施密特提出了一个强大的“观念性逻辑概念”,即制度形成的根本动力来自观念,其直接动力在于基于观念而生成的话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组合。高校教学制度的创新,一是有赖于主体的自觉和理解,尊重制度的规范作用与引导作用,承认制度的价值并自觉遵从和执行。二是有赖于内生需求和动力,制度建设本身有追求“健全和完善”,力求理性与德性相统一,追求制度的理性和张力。三是有赖于周期性的等待与坚守,如万物有周期,制度的优劣得失需要时间检验,也需要时间去被认知和认同,在改革与坚持之间应当有静待花开的耐心,避免制度建设一直在变动之中。因此,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有辩证的思维,又要有科学的理性,追求创新又坚持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现有管理效能基础上有所提升,维持是基础,创新是方向。维持是保持现状,是求变创新发展的基本和载体。制度的发展需要保存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否则就会让制度环境不可捉摸,主体也会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努力中,容易缺失努力的参照和方向。尊重传统制度的管理优势,运用现有教学管理中的优秀经验,尊重现有运行模式,将经验管理进行科学化转化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教学管理经验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破”和“立”问题,谨慎推进和大胆创新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创新毕竟是一个过程,既非流行的口号,也非终结的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把握办学和教学的规律,仔细思考部分制度“维持”和坚守的意义,既不能不顾办学规律蛮干,又不能固守成规,一成不变。既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又不能不顾办学实际,完全否定延续的制度体系。大学制度创新需要在局部突破时牢牢把握住其它部分的维持,创新是维持基础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二)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原则
“星星会固定地按照自然法则运转不同,人类在法律之下却有着自己自主的行为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不是固化的文本形式。创新的前提就是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创新是一个逐渐完善、螺旋前进的过程,创新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是规范层面的东西,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科学创新才能把制度建设中的相关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实践的创新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又为进一步的制度建设提供有力佐证,并为丰富制度体系奠定基础。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已经在人类教育活动实践中所应用,还将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规范体系。保留制度中富有成效、合理的内容,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制度建设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三)整体把握与细节处理相结合原则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系统,在制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全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关注教学的所有环节与基本条件,从整体把握教学管理的内容体系,同时又要重视制度设计的论证,充分考虑具体制度细节的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确保制度运行合理有效,既全面管理又重点把握。细节处理是整体把握的必要保障,在整体中注重细节,在细节中体现整体。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充分考量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彼此衔接,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中,还需要注意交接界面的细节把握,既要注重制度体系中的内部环节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彼此呼应,教学制度与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之间也需要衔接和配合。
(四)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
“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教学行为也越来越被可视化和可量化。教学制度中既要充分尊重决策的强推进性,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个体在教学行为中的表现特征,注重师生在教学中的话语权与表达方式。集思广益和众筹智慧越来越被教学决策者重视。数字化校园越来越重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之中,个体被行为数据分析得越来越透明,人与人的差异被解析得越来越透彻,用普遍的制度去约束或引导教学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学中的民主正受到制度倒逼和技术倒逼,教学制度在创新和被创新中砥砺前行。
大学作为底蕴厚重的学术机构,是一个松散联合的组织系统,校院系及各学科专业之间在教学管理流程和方式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教学人员的情感机制和教学运行的复杂网络,也很难依靠统一强硬的教学管理制度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哲学家温迪·楚指出,程序将会成为一切“不可见的却又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事物”的强有力的隐喻,制度为了保障程序的公正合法,需要随时关注这些“看不见的手”。与此同时,数字化社会的到来,诸多新兴技术正在倒逼高校教学改革,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创新正在变成现实,如同人工智能汽车能够提升道路安全性和使用率,其正向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为此我们也要为无人驾驶修改诸多的制度,交通法、保险制度、基础设施配套,等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