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新挑战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 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三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基本概念释析
一 道德自觉
二 生成机制
三 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
一 儒家道德自觉思想
二 道家道德自觉思想
三 佛家道德自觉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自觉生成的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自觉思想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道德自觉的论述
三 习近平关于道德自觉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现代西方理论对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的阐释
一 道德发展的阶段及规律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自组织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要素
一 主体素质
二 教育因素
三 社会环境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构成
一 自我养成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二 教育引导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三 文化陶冶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自觉生成机制的功能
一 自我养成机制的动力功能
二 教育引导机制的调节功能
三 文化陶冶机制的导向功能
第四章 自我养成机制
第一节 道德自我的觉醒:自我养成的主观前提
一 关注生活
二 省察道德
三 自我建构
第二节 道德关系的圆融:自我养成的社会支持
一 与自我:内洽
二 与他人:理解
三 与社会:密切
四 与自然:和谐
第三节 道德人格的完善:自我养成的理想目标
一 道德自我的超越
二 道德境界的升华
第五章 教育引导机制
第一节 主体性教育理念:教育引导的思想前提
一 培养道德自立意识
二 培育道德自主意识
三 培植道德自律意识
第二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育引导的具体过程
一 激发道德需要
二 创设道德体验
三 唤起道德情感
四 稳固道德意志
第三节 道德共同体:教育引导的价值目标
一 确立道德发展愿景
二 构建道德自觉情境
三 强化共同体身份认同
第六章 文化陶冶机制
第一节 文化积淀:文化陶冶的社会条件
一 物质文化
二 制度文化
三 精神文化
第二节 文化自觉:文化陶冶的理性逻辑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觉
二 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三 西方多元文化与文化自觉
第三节 真善美:文化陶冶的理想方向
一 求真
二 向善
三 趋美
第七章 三大机制的相互协调与耦合优化
第一节 三大机制的相互协调
一 自我养成机制与教育引导机制的相互协调
二 自我养成机制与文化陶冶机制的相互协调
三 文化陶冶机制与教育引导机制的相互协调
第二节 三大机制的耦合优化
一 三大机制在内容上的耦合
二 三大机制在功能上的耦合
三 三大机制在层次上的耦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