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单篇别行——《礼记》研究的另一维度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小戴礼》,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编,主要记载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涉及的礼学思想与礼仪规范,内容较为博杂。今本《礼记》所收文章多是先秦礼学家传习《仪礼》时,对《仪礼》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也有少部分篇目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有关礼的言论。这些解“经”文字,开始或附在《仪礼》之后流传、或单篇流传,到了西汉,戴圣将这些解经的文字考订整理,成为了今天所见的《礼记》文本,随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之做注。到了唐朝,为了维护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敕令当时有名的学者孔颖达等编修《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期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混乱研究的局面,自此《礼记》便取代了《仪礼》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而广泛传播,开始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重视。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单篇别行主要是指古书中具有独立主题或采用旧说、故事的一类文本收入总集后, 又从中析出而单独流传的现象。单篇别行著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独立主题,即“所著之篇,于全书之内自为一类者”; 一个是“采取成说,袭用故事”, 即编入总集的篇目是根据旧有的资料和故事写成的,这类著作也可以单篇别行。古人因事为文,写完便流传于世,需要结集出书时则将之前所作文章裒集整理,于是产生了古书单篇别行这种现象。《礼记》诸篇在收入《礼记》之前均单篇流传,足见这些篇目皆结构完整,主题独立,否则在当时无法流传,这就为其在《礼记》成书后的单篇别行奠定基础。
单篇别行可分为三种:篇目的单篇别行、单书的单篇别行以及章节的单篇别行。余嘉锡《古书通例》所言:“一为本是单篇,后人收入总集,其后又从总集内析出单行也。如《尚书》之典、谟、训、诰,为后世诏令奏议之祖,其中兼有虞、夏、商、周书,本非一时之作。大、小《戴记》亦是后人之所撰集。其初本是零星抄合,故皆可单篇别行,学者随其所用,即由全书内析出,自为一书。……二为古书数篇,本自单行,后人收入全书,而其单行之本,尚并存不废也。……三为本是全书,后人于其中抄出一部分,以便诵读也。” 《礼记》单篇别行现象属于第一种,所收诸篇本是单篇流传,收入《礼记》后,个别篇目又从中析出单篇别行。
通过考察历代现存《礼记》单篇别行著作发现,《礼记》单篇别行著作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类是释经性单篇别行著作,侧重对文本逐字逐句的阐释,如张虙《月令解》、皮锡瑞《王制笺》、王树柟《学记笺证》等等。一类是研究考证性单篇别行著作,主要对《礼记》单篇别行篇目中的典章制度、思想内容或者某一问题进行考究,如蔡邕《明堂月令论》、汪禔《投壶仪节》、邵泰衢《檀弓疑问》、黄宗羲《深衣考》之类。此外,还有一类不具普遍性的类型,即鉴赏性单篇别行著作,主要集中在《檀弓》篇,如谢枋得《批点檀弓》、中华书局编辑的《檀弓精华》,主要评点《檀弓》的文法与章法之妙。
在整理《礼记》单篇别行著作的过程中,还发现两类值得关注的著作,它们不属于《礼记》诸篇的单篇别行著作,但却与《礼记》某些篇目的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一类是以《礼记》某些篇目的内容或者篇名为题材而衍生出的一类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月令》《投壶》《深衣》三篇。如李林甫等《月令并时训诗》、杜仲连《月令诗》、顾德基《咏七十二候诗》、乾隆《御制七十二候诗》、马国翰《月令七十二候诗自注》、曾几《深衣诗》、魏了翁《题深衣画像》、邯郸淳《投壶赋》、王粲《投壶赋》等作品。此类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却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还有一类模仿《月令》叙事模式而产生的“月令体”著作,如王莽等《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崔寔《四民月令》、宗懍《荆楚岁时记》以及秦嘉谟《月令粹编》等,均模仿《月令》以一年十二月布政的方法,指导国家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生活。这两类著作虽不属于《礼记》单篇别行著作的范畴,却彰显了《礼记》对后世文学乃至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故亦列表说明。
这些年学界关于《礼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礼记》成书年代、流传情况、所收篇目的作者、版本等问题的研究;二是对《礼记》所涉及的政治、经济、伦理、美学、哲学等思想内容的研究;三是对《礼记》所收篇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曲礼》《檀弓》《月令》《王制》《乐记》《学记》《大学》《中庸》等篇;四是对历代《礼记》注疏及今人《礼记》研究著作的研究。 虽然有学者研究《礼记》的流传接受情况,但着眼点只是《礼记》整体的传播,如:王锷2010年在《井冈山大学学报》第5期和第6期上发表的《东汉以来〈礼记〉的流传》(上)(下)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礼记》在东汉的流传、在魏晋南北朝至近代的流传情况;张鹤泉2009年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7期的《略论北朝儒生对“三礼”的传授》、潘忠伟2011年发表于《中国文化论坛》第3期的《唐初〈礼记〉地位的提升与北朝礼学传统》、潘斌2008年发表于《古籍整理学刊》第6期的《宋代〈礼记〉学文献综论》以及张学智2007年发表在《中国哲学史》第1期的《明代三礼学概述》诸文分别论述了《礼记》在两汉、北朝、宋明两代的流传状况。这些研究性文章的关注点只在《礼记》的传播情况,对其单篇别行的流传情况鲜有论述。
因此,本人不揣简陋,拟从文献学、传播学和思想史的角度,以《礼记》之《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五篇的单篇别行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这些篇目单篇别行著作的考索,探讨时代思想与经典诠释的双向互动作用。
目 录
第一章 智慧校园概述 1
第一节 智慧校园的兴起 1
第二节 智慧校园的理论基础 5
第三节 智慧校园的特征 14
第四节 建设智慧校园的意义 18
第五节 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20
第二章 智慧校园的架构和内容 26
第一节 智慧校园的“智慧”表现 26
第二节 智慧校园的总体目标 29
第三节 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 30
第四节 智慧校园的核心内容 35
第三章 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 45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技术 45
第二节 物联网技术 49
第三节 云计算技术 57
第四节 虚拟技术 63
第五节 大数据技术 67
第六节 人工智能技术 72
第四章 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 79
第一节 智慧校园的战略规划 79
第二节 智慧校园的功能分析 88
第三节 智慧校园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97
第四节 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99
第五章 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设 101
第一节 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101
第二节 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建设 111
第三节 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建设 113
第四节 智慧校园云平台建设 118
第五节 智慧校园服务门户和平台建设 124
第六节 智慧校园站群系统建设 129
第七节 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建设 133
第六章 智慧校园的管理实施 138
第一节 智慧校园的安全 138
第二节 智慧校园的维护 145
第三节 智慧校园的应用推广 147
第四节 智慧校园的评价反馈 148
参考文献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