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政策研究手册(下卷学校大学课程与测评)(精)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2015717
  • 作      者:
    编者:范国睿//(美)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责编:孔令会|译者:魏晓宇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教育政策研究进行国际、历史和跨学科的分析,汇集来自多个学科广受国际尊敬的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打破地域界限和学科界限的同时,向读者展现了当代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以及各国为应对持续变化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从而为中国的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政策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国际上相关国家教育政策研究及实践的交流互鉴。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范国睿,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校优秀教师奖、国家图书奖、上海图书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明远教育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与治理、学校变革与发展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研究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育生态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上卷):本土探索》《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教育治理的逻辑: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变革》《教育治理的战略: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未来之路》等著作。


托马斯·S. 波普科维茨(Thomas S. Popkewitz),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先后获得瑞典于默奥大学(1989)等五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当选俄罗斯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深国际院士(1996)、芬兰科学院赫尔辛基高等研究杰出院士(2004)、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士(2014)。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杰出校友奖(2005)、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研究分会终身成就奖(2008)、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杰出教师奖(2008)、《卡潘》国际荣誉教育学会荣誉勋章(2016)。是近些年来活跃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教育学者,迄今已出版和主编40余本著作,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部分成果被译为包括中文在内的17种语言,对世界教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译者介绍

魏晓宇,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建构及实施途径研究”等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发表《学校教育可以兼顾公平与质量吗?》《上海初中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教师知识共享的行为与过程——基于动态性的视角》《论教育的非货币性价值》等论文,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两卷本《教育政策研究手册》由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范国睿教授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教授联合主编,汇集来自14个国家49位作者的38篇论文,通过对教育政策研究进行国际、历史和跨学科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当代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了各国为应对持续变化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 本卷着眼于微观领域的教育政策变迁,着重考察学校与教学情境中的政策和变革问题,全面揭示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学校组织、教师、课程、教学、评估等多元素间动态互动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学校及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生态情境。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重构人类教育

(中文版序言)

范国睿


自从海费兹(Ronald Heifetz)等人2009年将这个世界描绘成一个由多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定义的VUCA时代(Heifetz,Grashow,& Linsky,2009)以来,“VUCA”便成为商业、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研究者用以描述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组织面临的挑战的概念。2020年,在我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波普科维茨(Thomas S.Popkewitz)教授共同为英文版《教育政策研究手册》(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撰写“导言:变革世界中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Introduction:Education Policy and Reform in the Changing World)(Fan & Popkewitz,2020a,2020b)时,尽管我们也注意到当代世界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当本书中文版出版之际,我们发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各种重大事件迭出,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存和生活方式,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影响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超我们两位主编、本书所有作者以及诸多关注当代社会VUCA现象的研究者之想象。对人类学习与教育、成长与发展、工作与生活的变化而言,这些影响危及现代社会组织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根基,颠覆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系统的根基,促使人类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


一、 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世界


当代世界正步入加速度发展的时代,社会变化速度持续加快,全球经济增长波动、政治不稳定、自然灾害等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耦合结构越来越不稳定;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以及政治、经济、技术等未知突发事件的持续发生,使政府、企业、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越来越难以预测,决策难度越来越大,未来方向越来越难以判断;各利益主体间彼此关联,主体间关系、主体与环境关系日益复杂;反映主体间复杂关系的信息、数据越来越不准确、不透明,使决策所依赖的信息缺乏清晰度、一致性与确定性,各种社会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日益模糊、难以辨析和厘清(Doheny,Nagali,& Weig,2012;Bennett & Lemoine,2014;Nandram & Bindlish,2017;Kok & van den Heuvel,2019)。回溯近年来的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革,新冠疫情的冲击、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际政治冲突、全球经济衰退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恶化,这一切又都与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发展共同发挥着交互、叠加效应,正以有组织的调控手段和难以控制的样态影响着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


(一) 新冠疫情的冲击及其持久影响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经多轮评估后正式宣布,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人传人的新疾病”,世界进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时代(WHO,2020)。之后,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社会遭受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这场全球性危机,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大量病患伤亡(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导致人们心理健康恶化,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倍增,还使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遭受重创,许多人因就业不稳定和贫困而遭受苦难,进而使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经济活动减少,经济逆全球化、去全球化趋势加剧(Nicola et al.,2020)。鉴于公共卫生专家“开放教育机构会导致病毒进一步扩散”的建议,疫情暴发期间,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抗击疫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关闭学校,让学生待在家中。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疫情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重新开放(reopened)学校、开展远程(remote)学习以及实施补救(remedial)等“3R”措施,以尽可能地减轻疫情对儿童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但相关封控措施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全世界被称为“新冠一代”(generation COVID)(Duffy,2021)的10亿儿童的未来岌岌可危(Gill & Saavedra,2022)。

如今,虽然世界各国大面积的疫情封控已解除,人们的生活与经济活动正逐步恢复和重建,但我们仍然很难评估疫情对青少年的学习与学业、职业选择及身心健康造成的直接的持久性影响,以及疫情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家庭生活等方面系统的、深刻的、持久的严重影响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正如联合国在其报告《我们的共同议程》中所指出的:“新冠疫情对教育系统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全世界90%以上的儿童被迫中断教育。对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童和女青年而言,这一中断可能变成长期的,并有可能对其权利、平等以及后代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传统的教育系统依然无法覆盖全世界约2.58亿儿童和青年,甚至无法为许多学生提供阅读和数学等基本的基础技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学生都表示,他们在离开教育系统时,仍未掌握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并大有作为所需的工具,包括数字素养、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大多数国家,对个人和全社会都至关重要的幼儿教育和终身学习仍然只是奢望,这更使情况雪上加霜。”(The United Nations,2021:40)


(二) 国际环境不安全趋势上升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趋势一直交替出现。当代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国家和地区间的信任以及“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局部冲突对抗加剧,俄乌冲突呈现长期化趋势,中东地区深陷多重困境,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等更加错综复杂,安全风险不断上升,当代国际政治关系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其中,2022年2月以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持续冲突,无疑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最严重的事件,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等事件令冲突持续升级,俄乌冲突呈现长期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对两个当事国的当下与未来产生深刻影响,其溢出效应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战略互信的局面更加严重,双边关系紧张与恶化,更对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不仅导致欧洲内部出现分裂,右翼势力抬头,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暴涨直接导致欧洲能源密集型企业减产甚至中断生产,使法德两国工业基础遭受冲击,加剧人们对欧洲“去工业化”风险的担忧,还导致美欧关系出现分歧和更多不稳定因素。在亚太地区,朝鲜半岛安全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巨大风险,南海地区面临更为激烈的多国博弈,台海局势紧张,安全风险持续上升。俄乌冲突及其日益放大的持续影响,在使欧洲各国遭受能源危机之苦的同时,也使欧洲或将更加强调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力图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多边供应链体系,并重新强化战略自主,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地位。在对全球政治经济影响举足轻重的中美关系上,从“贸易战”到“科技战”,美国对华战略调整,中美战略竞争持续演进,不但使得两国日常双边贸易、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受阻,而且导致国际秩序在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加,中美双方管控竞争需求不断上升(Zhao,2022;王帆,2023)。

总之,当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推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数十年来经过无数人努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命运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安全与发展问题突出;国家间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地缘政治利益、价值观等战略理念层面存在严重对立,战略互信基础日益削弱,人权、网络安全等议题上的对抗色彩持续加重,大国关系出现加速分化重组态势,使人类社会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受此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和科学技术禁运限制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流动,限制了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合作和交流,对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交流、国际留学教育、合作研究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亟待重构全球化的价值观,突破原有模式的桎梏和局限,让世界重回尊重彼此差异、追求共同发展的确定性轨道。


(三) 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全球经济正在遭受新冠疫情反复的重创及其持续影响、俄乌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地缘政治紧张、对投资和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持续扰乱、被压抑经济需求的释放将逐渐耗尽,以及各国财政和货币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等财务压力,一系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漫长的“滞胀”(stagflation)——高通胀(high inflation)与低增长(low growth)——风险日趋升高的时代,主要经济体增长疲软、全球增长持续乏力、高通胀、供应链中断(Cebr,2023),经济增长低迷、融资条件收紧和高债务率又进一步导致投资下降,触发企业债务违约;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地区正面临多种阻力,货币政策紧缩和金融条件趋紧正在拖累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将通过贸易溢出效应对东亚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中亚地区造成尤其明显的影响,进而给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经济体带来伤害。

2023年1月,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会大幅下降至近30年来经济增长率的倒数第三个低位(1.7%)(The World Bank Group,2023b)。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增幅将从2022年的2.5%降至0.5%,这种大幅下滑往往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先兆;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比之前的预测低1.9个百分点,这将是自1970年以来除官方认定的衰退期以外美国经济增长表现最差的一年;2023年欧元区的增长率为零,比上次预测下调了1.9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3%,较之前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7%(The World Bank Group,2023b)。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警告说,“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投资疲软,低迷的增长可能会持续整整十年。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目前处于数十年来的高位,供应预计将缓慢增长,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长期保持较高风险”(The World Bank Group,2022)。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将加剧贫困和不平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全球资本被面临极高政府债务水平和利率上升的发达经济体吸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由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疲软的投资驱动的多年缓慢增长期。经济增长和商业投资的疲软将加剧教育、健康、贫困和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出现的破坏性逆转,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需求。”(The World Bank Group,2023a)


(四) 智能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图灵(Alan Turing)1950年发表的划时代的论文围绕“机器能思考吗?”展开论证,并以“图灵测试”(Turing test)预言了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Turing, 1950)。1956年,由麦卡锡(John McCarthy)、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发起的达特茅斯学院夏季研讨会围绕“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展开研讨(McCarthy, Minsky, Rochester, & Shannon, 1955),成为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概念、催生人工智能学科诞生、引发人工智能革命的重要事件。近70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低迷与发展的跌宕起伏的历程。2011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也由侧重于模仿人类完成记忆、感知和解决简单问题等基本任务的弱人工智能[wea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weak AI,或称狭义人工智能(narrow AI)],向学习完成人类或其他动物可以完成的所有智力任务,能以与人类大致相同的处理方式解决所有问题的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或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AGI)/高级人工智能(advanced human intelligence)]转变。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推荐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决策式/分析式人工智能(discriminant/analytical AI)开始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巨大市场;新近崛起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更加富有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于2022年11月底发布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使用基于GPT3.5、GPT4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并以此强化学习训练,可以根据输入的文本自动生成类似的文本(剧本、歌曲、企划等),可以根据输入的问题自动生成答案,根据用户指令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ChatGPT上线5天即拥有100万用户,两个月时用户已达1亿,从而引发全球性人工智能热潮。此后,OpenAI不断更新,增加视觉输入能力、插件功能(ChatGPT Plugins),使得ChatGPT的文本处理能力、高级推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可以使用工具、联网,科学、医学、法律等特定领域的知识面大幅扩充,“胡说八道”的概率降低60%。ChatGPT在协助客服、聊天机器人、语音交互、语言翻译、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诊断、分析预测、决策支持、文本自动写作等诸多领域的超强功能,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受到用户青睐,得以广泛应用。

海量数据的积累与运算使得人工智能的生产力获得革命性提升。但是,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萦绕左右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相伴相生、无法回避的风险。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训练ChatGPT的过程需要摄入海量公开数据和人类反馈,使用ChatGPT进行创作时,有可能涉嫌使用未经原创作者同意的内容而引发所有权和版权争议;在涉嫌抄袭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担心学生很容易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完成作业并因此涉嫌学术成果抄袭;在隐私保护方面,人们在与ChatGPT进行交互时所提交的内容隐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实际上,2023年3月下旬,ChatGPT陆续曝出平台用户对话数据和付款服务支付信息丢失,开源公开库出现错误导致部分用户聊天记录被泄露,甚至韩国三星企业因误用与滥用ChatGPT导致半导体设备测量资料、产品良率等内容或已被存入ChatGPT学习资料库的严重事件。3月29日,包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Reeve Musk)在内的18 000余人(截至4月9日)签署公开信,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至少6个月。这封信立即引起各界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风险的激烈争论(Bengio,Russell,Musk,et al.,2023)。培育了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辛顿(Geoffrey Hinton)离职谷歌,以便自由地分享他对人工智能可能对世界造成严重伤害的担忧,讨论人工智能的风险(Metz,2023)。针对用户部分数据丢失等情况,意大利数据保护局(Italian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认定OpenAI在意大利开展业务、收集分析用户数据的行为中,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没有遵守告知用户、履行收集数据的审核流程等当地法规,并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限制OpenAI处理意大利用户信息,并着手立案调查。法国数字部长巴罗(JeanNol Barrot)表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没有遵守隐私法,但法国不会像意大利那样,以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为由禁用ChatGPT,而是采取“构建创新管理,使其符合我们所依附的原则”的更温和的方法,将根据ChatGPT,更新早在2021年11月就发布的关于“对话代理人”人工智能的意见,让用户清楚地感知这些应用程序的机器特性,而不是试图将它们人性化(Kayali,2023)。

对人类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它对青年一代的影响究竟是助力还是损害,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它所引发的革命性挑战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强烈关注与思考。


展开
目录

目录



导言:变化世界中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

……………………范国睿 托马斯·S. 波普科维茨/1

著作者/1

致谢/1


第一编  学校与教师


第一章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演进态势及撤并标准探讨

……………………邬志辉/3

1.1 背景/4

1.2 21世纪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演进态势/6

参考文献/30


第二章  以教育技术引领学校变革: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拉美教育政策分析

……………………伊内斯·达塞尔/32

2.1 引言/32

2.2 数字技术视角下的教育变革话语:理论分析/34

2.3 行动中的改革网络:阿根廷的“链接平等”案例/37

2.4 结语/46

参考文献/47


第三章  教育治理与学校自主办学:中国中小学的持续变革

……………………范国睿 张琳/52

3.1 引论/52

3.2 研究设计/55

3.3 研究发现/61

3.4 建构与完善学校自主办学的治理机制/71

3.5 结论/78

参考文献/78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教师教育政策

……………………饶从满/83

4.1体系重构时期/83

4.2内涵建设时期/88

4.3振兴发展时期/93

参考文献/95


第二编  高等教育改革


第五章  大学理念及其幽灵:论“被排斥者”的幽灵般回归

……………………丹尼尔·S. 弗里德里克/101

5.1阿根廷大学的新模式/102

5.2大学幽灵与大学政策/110

参考文献/112


第六章  高等教育现代化

……………………眭依凡/115

6.1何谓高等教育现代化/115

6.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要素/117

6.3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119

参考文献/121


第七章  高等教育扩张对中国台湾高等教育回报率之影响

……………………吴政达 汤家伟/122

7.1 分位数回归模型/123

7.2 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124

7.3 不同科系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127

7.4 结语/131

参考文献/132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八章  日本教育政策与全人发展课程

……………………恒吉僚子/137

8.1 引言/137

8.2 为了均衡成长的改革/138

8.3 全人课程/141

8.4 内容示例:课堂活动(2017年8月)/143

8.5 非认知教育的结构化/144

8.6 特色活动的开发/145

8.7 结语/147

参考文献/148


第九章  国家课程为谁而设:韩国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政治

……………………金永熙/150

9.1 引言150

9.2 不断变化的国家课程政策152

9.3 国家课程体系对实际学校教育的影响158

9.4 结论:面临的挑战163

参考文献165


第十章  日本的历史教育:日本国内政策中有关过去战争的争议

……………………柴田政子/169

10.1 引言/169

10.2 集体记忆与和解政策/170

10.3 与冲绳岛战役记忆冲突的历史教科书政策/171

10.4 冲绳岛战役教科书问题缓慢而复杂的缘起/176

10.5 结语/181

参考文献/182


第十一章  教育即学习设计:一个跨研究传统的教育探究整合模型

……………………理查德·霍尔沃森 埃里卡·罗森菲尔德·霍尔沃森/185

11.1科学探究/189

11.2实践探究/192

11.3批判探究/197

11.4教育即学习设计/200

参考文献/202


第十二章  中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余文森/207

12.1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207

12.2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要素/210

12.3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215

参考文献/218


第四编  PISA与教育改革


第十三章  理解“PISA只是另一个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

……………………戴维·C. 伯利纳/223

13.1 我们对高质量标准化成就测验和PISA了解多少/223

13.2 关于PISA质量的结论/236

13.3 PISA与其他标准化成就测验在为政策提供有关教师和学校信息方面的局限/237

13.4关于标准化成就测验对政策制定局限性的结论/240

13.5 总结/240

参考文献/242


第十四章  “PISA制造”再探

……………………路易斯·米格尔·卡瓦略/245

14.1引言/245

14.2作为知识政策工具的PISA/246

14.3研究知识政策工具轨迹面临的新挑战/254

参考文献/256


第十五章  21世纪的教育主体:PISA对巴西影响的话语分析

……………………玛西娅·阿帕雷西达·阿马多尔·马夏/261

15.1 引言/261

15.2 方法论与宏观话语/262

15.3 分析:PISA形塑了21世纪的教育主体/265

15.4 OECD官网上的PISA/266

15.5 巴西网站上的PISA/271

15.6 结语/275

参考文献/277


第五编  测评与评估


第十六章  学生学业表现的国际测评:国家政策中基准和实证证据的悖论

……………………托马斯·S. 波普科维茨/283

16.1理性风格:基准和“实证证据”的配方如何得以实现/284

16.2作为文化实践的数字/289

16.3基准与差异:成为理想的人/291

16.4双重姿态: 对人进行划分的期盼与恐惧/294

16.5“跟我来!”——未来是对不确定性的驯服之认识/295

参考文献/297


第十七章  专门技术的比较叙事:作为教育知识百科全书的国际大规模评估

……………………丹尼尔·彼得松/300

17.1 引言/300

17.2 精英主义框架下的推理范式/301

17.3 国际大规模评估简史/303

17.4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国际大规模评估之母”/304

17.5 OECD——“国际大规模评估的女王”/305

17.6 科学革命/307

17.7 专家与专长/309

17.8 通过数字理解世界/310

17.9 历史的诉求与建构/311

17.10 对物质与思想的控制/313

17.11 作为百科全书式知识的国际大规模评估项目/314

参考文献/316


第十八章  “使多样性可见”的危险:美国教育政策中科学成就的历史考察

……………………凯瑟琳·L. 基尔希加斯勒/321

18.1 重新评价“不可见”的前提与“一刀切”的科学教育/323

18.2 不只是夸夸其谈和歪曲事实:为何要将“面向所有人的科学”作为史实看待/324

18.3 将科学成就作为一种对心态的测量(20世纪初)/327

18.4 下一代科学成就(21世纪初)/332

参考文献/336


第十九章  标准驱动式学校与就业预备式学生之想象——美国联邦教育政策与欧洲教育政策上的跨国转向之比较谱系学研究

……………………约翰·贝内迪克托·克雷斯勒/342

19.1 引言/342

19.2 理论分析/344

19.3 从联邦“不涉足”公民权到基于标准的教育话语(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345

19.4 千禧年之前欧洲的发展(1945—1999年)/350

19.5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真理制度的巅峰/353

19.6 欧洲视角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355

19.7 证据:生产有效知识的新制度/357

19.8 欧洲背景下的证据制度/358

19.9 基于标准的教育制度在奥巴马政府时期(2009—2015年)的进一步推进/360

19.10 巩固一种更加不透明的欧洲真理制度/365

19.11 美国K-12教育与教育政策的话语谱系概要/367

19.12 小结:两地殊途同归/369

参考文献/3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