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教育实验2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教育实验的入门向导,是广大教师的行动指南,深受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欢迎,畅销多年。
本次文集版对内容进行了修订,更全面。
装帧精美。
第一章 走进新教育
新教育是什么
新教育是什么?这是许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
这个问题,80多年前,陈独秀曾经回答过。他说:“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 ()①与他同时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也都回答过这个问题。
80多年后,新教育是什么?在许多新教育人看来,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却没了;楼房高了,思想却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而这些属于梦想的人生价值,新教育坚持了,呼唤了,并且行动了。新教育的理想让人崇高,让人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是: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这是浙江苍南县教育局原局长梁峰先生为“苍南新教育文丛”撰写的总序里的一段话。
是的,新教育实验的确要求它的参与者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与信任。它用不断唤醒人们的方式,滚雪球般地推动着实验的进展。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新教育在各地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然后,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而实验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们言说自己的历程,就这样,新教育实验唤起了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所以,旗帜鲜明地重申教育乌托邦、理想主义,强调激情与梦想,强调职业认同,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舍此,便无新教育实验。
也有媒体曾经用“心灵的教育”来概括他们对于新教育的理解。他们认为,相对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蓝图。
而我们在学理的层面界定新教育的时候,则提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我们认为,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的教育,使孩子已经失去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和感恩的情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尤其在当下,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实,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成把新教育命名为“心灵的教育”。
我一直认为,任何教育理论,大致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第一是它的本体论,第二是它的价值论,第三是它的方法论。本体论是反映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本体论上来说,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生活。从价值论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从方法论来说,我们主张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以及通过新公民新生命的项目,来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以“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能够反映我们的基本观点。
新教育的另外一种解读
什么是新教育?这是一个不断被提及,不断被追问,也不断被思考的问题。在上一节“新教育是什么”的部分,我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这里,我想再借一些与新教育的“新”字发音相近的汉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新教育做一些新的解释。这个创意,来自新教育研究院卢志文院长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新教育年会上的一次讲话,我当时进行了补充,后来又看到江苏海门的一位老师从新教育的有关论著中提炼了一些解释和说明。现在,我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再补充完善,用另外一种方法解读新教育。
(一)新教育是“新”教育
新教育,当然首先是“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旧教育而言的“新的教育”。新教育的“新”有三个基本含义,第一是作为名词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传承意义。1889年,教育家雷迪在英国德比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上,建了一所新教育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样一个小小的学校,后来成了影响整个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一个起点,成了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甚至也成了影响中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哲学起源。以雷迪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为标志的“新教育运动”,其精神和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过,我们向往的许多伟大的学校都是属于新教育派系或者与新教育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夏山学校是新教育的一个代表人物尼尔创立的;巴学园是日本的新教育学家小林宗作创建的;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创建的。教育史上许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和新教育有关的,从罗素到沛西·能,从蒙台梭利到皮亚杰,从怀特海到杜威,一百多年来,我们敬仰的那些最伟大的教育家,许多都与新教育有关。而且,新教育运动一开始也是自发的、源自草根阶层的一个实验。120年前,雷迪恐怕不会想到,他在小镇上建立起的这样一所学校,后来会影响整个世界。他的学校的很多老师以这所学校为模型,到世界各地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渐渐地就成了影响整个世界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实践运动的一个重要来源。
所以,21世纪初叶在中国产生的新教育,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个“回响”。我们的新教育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进行革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新教育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
第二是作为形容词的“新”教育,是指我们的新教育并不是历史上新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教育实验和教育革新运动,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教育。柯林·坎贝尔在《求新的渴望》中认为,人们是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新”这一术语的。一是新鲜的或新近创造的“新”(fresh or newly created),它与磨损的、用旧的或过时的等意义相对,如一轮新月、一个新生儿、玫瑰丛中的嫩芽。二是改革的或革新的“新”(improved or innovative),它更多地涉及效率和技术能力,而非纯粹时间上的新,在这里“新的”东西是指经过改良的、创新的或系列产品中最新的产品,多年来为满足特定需求而制造和提供的待售产品。三是作为不熟悉的或新奇的“新”(unfamiliar or novel),坎贝尔认为尽管新奇的或许在新近创造的意义上也是新的,但不是必需的条件,比如陈旧的事物对于初次见到它们的人来说仍有可能是不熟悉的。 ()①所以,对于新教育来说,它的五大理念、十大行动、系列课程等,既有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创新性个性特征。
第三是作为动词的“新”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新教育”,应该是创新、改革与革新意义上的“新”,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中的“亲”(通“新”)一样,用具有新教育鲜明特征的理念、课程、教材和方法,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所以,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打造中国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是新教育人努力追寻的愿景和梦想。
(二)新教育是“心”教育
新教育也是“心”教育,是相对于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心灵的教育”。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经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报道新教育,提出了新教育关注人的心灵的这个根本的特征。记者谭芸指出:“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蓝图。”所以,唯分数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是漠视人的心灵成长和丰富的教育;而新教育提倡完整的教育,是身、心、灵统一的完整的教育。新教育认为,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风窗》杂志把新教育实验命名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
(三)新教育是“行”教育
......
第一章 走进新教育
新教育是什么
新教育的另外一种解读
新教育在哪里
新教育精神
新教育实验的创新特征
新教育实验的历史渊源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新教育实验重建设,重行动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第二章 新教育的学理基础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状态论: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个性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第三章 新教育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
第四章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五章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筑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推进每月一事
缔造完美教室
研发卓越课程
家校合作共建
第六章 新教育的儿童课程
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
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童书就这样战胜了电视
一个特别女生的故事
一本童书能够有多大力量
有这样一群开展“童心悦读”的人
第七章 新教育与教师成长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
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第八章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四种课堂话语的分析
理想课堂的六个“度”
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第九章 新教育的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的内涵与价值
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
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
完美教室的课程建设
完美教室的生命叙事
第十章 新教育的卓越课程
什么是课程
什么是卓越课程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
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第十一章 新教育的学校文化
新教育学校文化之魂
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使命、愿景、价值观:新教育学校文化的核心
校风、校训: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
制度:新教育学校文化的“契约”
仪式、节日和庆典: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节气”
建筑:新教育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故事:新教育学校文化的英雄叙事
第十二章 新教育的每月一事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
4月,让我们去踏青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7月,让我们玩球去
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
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
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
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
12月,让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第十三章 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态度决定一切
说你行你就行
体罚近乎无能
读书改变人生
课堂属于学生
性格主宰命运
特色就是卓越
理想创造辉煌
爱心产生奇迹
第十四章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新教育需要新父母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把童年还给孩子
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第十五章 新教育的管理法则
新教育管理的铁律:“底线+榜样”
新教育:从优秀到卓越
新教育实验区的管理
第十六章 新教育的公益行动
新教育的公益理念
新教育的公益情怀
新教育的公益活动
附录1 “新教育实验”入门指南
附录2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招生简章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朱永新教育作品”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