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重构了教育的组织形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活动产生更好的效果,成为热点问题。其中,混合式学习就是备受关注的学习理论之一,因此了解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历程,把握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了解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对混合式学习应用于教育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历程
混合式学习起源于1998年美国学者杰伊?克罗斯(Jay Cross)提出的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概念。2000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技术白皮书》指出,E?learning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络课程等。E?learning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有学者认为其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概念便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推动了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使混合式学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支撑技术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混合式学习的方式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在厘清混合式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寻求理论支撑,针对不同情况分类研究开展混合式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构建出混合式学习模式,指导混合式学习实践,使得学习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下面将从混合式学习的价值取向、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三个方面对混合式学习的内涵进行阐述。
(一)混合式学习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发展的数字生存环境,作为在互联网条件下产生与快速发展的混合式学习,始终要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将知识传递的课堂转变为智慧生成的课堂,培养更加有品德、有素养、善发现、会思考、能系统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
(二)混合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混合式学习实质上是通过有效混合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使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按照这一观点,学习过程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比如,基于线上微云课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学习,基于虚拟仿真工具和实际教具相结合的学习,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常规教学条件相结合的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等。
我们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通过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强大的智能学习工具,为教师和学生选择适合的教与学路径,供给优质教师智慧,支撑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全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组织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使学习效果和效率达到最优化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框架
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下列瓶颈性问题:(1)教学以知识讲解为主。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时间仍然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记忆、复述或是简单描述等浅层学习活动,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等高阶思维活动关注不够,落实不到位。(2)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动态地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3)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层次粗浅。目前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的成效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如大多数教师采用PPT课件开展教学,但在对学科中疑难知识的深度理解、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探究、体验感悟和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尽管已有一些虚拟仿真工具,也多数是基本原理的模拟,方式比较单一。(4)在大部分的学校教学中,学生没有选择教师的可能和机会,难以得到最合适的教师的指导。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以育人为导向,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有效解决当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框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一是学习动机激发。通过好的学习任务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当中。二是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情况,采取合作、体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实现规模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三是学习支撑环境搭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VR/AR等技术手段,并将其与常规教学条件有机结合,为合作、体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提供有效支撑,为学生搭建高逼真、强交互的个性化学习支撑环境。四是教与学精准评价。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场景、全流程的教与学智能感知环境,动态采集教与学的方式与结果数据,为精准刻画学生学习画像、教师教学画像,以及动态优化教与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理论框架体系中每一部分内容的确立,都应能找到相应的学习理论作为依据。从近年来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首要教学理论、主动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是指导混合式学习实践的主要学习理论。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对混合式学习的支撑作用和价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由于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疑难知识的学习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混合式学习的启示是,在规划学习路径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以及进一步所学知识的特点等,来确定学习活动的安排。在学习支撑环境搭建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条件来实施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精准评价方面,应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动态精准监测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等情况。
(二)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学习。深度学习强调整体学习,注重对学科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基本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高阶思维培养不足不仅是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混合式学习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混合式学习应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互联网+”条件,设计混合式学习路径,选择合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系统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