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成年之思(一位中国教育人类学者的田野回望)
0.00     定价 ¥ 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930239
  • 作      者:
    作者:齐学红|责编:林佳木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道德教育、教育社会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部:
  《学校生活中的教师与学生》(2006)
  《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2005)
  《在生活化的旗帜下——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2011)
  《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2018)
  《变革学校:一位中学校长的口述史》(2020)
  《结构与行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2020)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从一位人类学者自身的田野研究经历出发,将田野研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细致入微地呈现了从提出问题、走进田野、建立研究关系、生成研究结论,到研究伦理的处理等田野研究的完整历程,以及作为研究田野的不同的学校文化景观。本书可以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如何开展田野研究的直接经验。 作者结合自己所做的几项田野研究,以叙事体的形式,将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经历和生命体验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本书不但展示了个人专业成长的艰难跋涉,也展示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崎岖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成年之思:一位中国教育人类学者的田野回望》:
  在第二段田野研究经历中,我是以南师大博士后流动站一名研究者的身份,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进入南师附小,开始自己的田野研究的。因为附小离学校很近,我每天都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南师大与附小之间。“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的书名,也是喻示了自己的这种经历。我作为课题负责人进入研究田野,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我的研究者身份在南师附小这样一所百年名校是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作为基层学校,能够参与到高校教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研究中,也是学校主观上十分愿意的事情。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校校长的办学理念所决定的。因为时任校长是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对于母校的研究者去学校做课题是非常支持的。
  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如何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是我这次田野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作为一名研究者不仅带领学校老师一起围绕“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建构”课题开展研究,还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参与到师生自我意义世界的建构中。在我眼里,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世界并不仅仅存在作为谋生手段的生存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在我的第三项田野研究中,我是以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以及长期从事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并成为这项改革的见证者、引领者和传播者。在我长期从事的班主任研究实践中,我因自己曾经是一名初中班主任,对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特性感同身受,并以为一线班主任做一些实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己任,因而被一线班主任老师广泛认同。在他们眼里,我是最没有架子的高校学者,被他们视为知心朋友。对这一身份认同我是非常满足的,并认为这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故乐此不疲地投身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研究中。对此,一位圈内的资深学者曾批评我,认为我所做的不是高校研究者应该做的,而是教育局领导做的事情。这位学者是我所敬重的,他的评价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自己的专业自信。好在我是一个用心专注或认死理的人,坚信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是不可能脱离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为此,我的学术发展道路比一般的从事理论研究的学院派教师更为艰难。面对高校日益严苛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我也一度想要放弃这条道路。在我最消沉低落时,是这些一线教师、校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召着我,让我感到个人的功名利益并不那么重要。在十多年的坚持下,我在基础教育研究特别是班主任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也渐渐获得了自己的专业自信。
  南外仙林分校的班级管理改革,催生了我因田野研究而得的重大发现,即发现道德教育改革是如何发生的。作为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的提倡者,对于此项改革中全体教师参与班级教育小组、全面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工作,我是非常赞赏的,认为这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的。作为一项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之举,学校领导希望得到高校专家的理论支持,同时能够帮助他们把握方向、发现问题。于是就有了我们接下来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在这项田野研究中我发现,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地听命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智慧。对此,理论工作者应该采取开放的向教育实践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持有批判立场。毕竟,批判比建设容易。学者的清高和局外人的立场,容易造成研究者的居高临下的学者谬误,对此,研究者应该将批判的目光指向自己,而不是成为手电筒,只照别人看不到自己。
  最近十年,我以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到中小学的整体改革实验中,与学校师生一起走过八年多的改革历程。斗转星移,随着我的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与田野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项变革学校的教育实验中,我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负责人,组织并带领专家团队参与了对中小学的整体改革,从学校组织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班级管理改革、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度介入了学校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一所农村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并跃居青岛市崂山区基础教育学校的前列。而我也从学校改革的旁观者,成为改革蓝图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
展开
目录
题记 回望:田野研究背后的故事
一、人类学者的成年:田野研究的独特贡献
二、时空境遇:开启田野故事的叙事之门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诞生:基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经历
一、问题意识从何而来
(一)研究选题中的情感因素
(二)研究问题中的对话意识
二、教学建议:如何创生研究问题?
(一)适切性: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
(二)实践感:从“逻辑的实践”到“实践的逻辑”
(三)研究问题的开放性: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二章 走进田野:田野工作的开展
一、建构属于自己的田野
二、生成田野研究的分析框架
三、重新发现田野的意义
四、理论观照下的田野经验
五、多点民族志下的田野研究
六、研究者与田野的关系
(一)研究者身份的社会建构
(二)进场与退场:田野研究的时空维度
(三)“离我远去”与“化熟为生”
……

第三章 我与他者:田野研究中的研究关系
第四章 基于田野考察的研究发现
第五章 研究伦理问题

结语 田野研究:人类学者的自我发现之旅

附录 我的田野研究年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