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2022)(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0136
  • 作      者:
    作者:胡钰//陆洪磊|责编:冯丽萍//赵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新闻观念为题眼,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本土新闻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视角,建构一套兼具理论感和现实感、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观念理论体系,以解答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理论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本源之问、价值之问和实践之问。 本书的受众范围广泛,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记者、编辑,新媒体平台运营者,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高校师生,对新闻活动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皆可为本书的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理论之问:何为新闻观念?
  新闻观念是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关注的是新闻活动中的观念体系。新闻观念研究对于新闻学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中国特色新闻学建构的角度看,新闻观念是基础性的切入口。
  **节 新闻观念研究的对象
  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新闻学列为十一个“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 之一后,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愈发重视的建设方向。然而,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界,从事和关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研究的学者群体规模不大,重要的新闻学理论成果还不多。2012~2022年这十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列表中,围绕新闻学理论研究的选题也较少,仅有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等几项,无法完全满足学界进行新闻学研究的需求和国家对中国特色新闻学基础理论建设的迫切需要。
  已有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存在规范性、教条化研究较多,经验性、实证性研究较少的问题,且始终被限制和框定在狭义的“职业”之中,研究对象也多围绕职业伦理展开。 近年来,不少学者建议新闻学理论研究应该从规范性研究向同时包容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两支取向的经验性研究转变。 一方面保持新闻学对新闻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人文批判反思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科学取向也能弥补批判性研究只有“宏大抽象”的现状。基于已有的新闻学理论研究现状和趋势,新闻观念研究的对象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以新闻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范围看,当代国际社会的特征是变化的、多元的、冲突的。具体而言,政治、经济、技术等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由利益之争、价值观之争引发的冲突越来越多。新闻界作为描绘世界图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行业,若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不能只比谁的声音大,而要比谁的思考深、效果好。这就需要从行业视角出发开展前瞻性、规律性的新闻观念研究。
  以新闻实践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新闻观念的现实重要性在于不同的新闻观念带来不同的新闻实践,一定的新闻实践总以一定的新闻观念做指导。在新闻实践日趋活跃、复杂的当代社会,能否提出有效的新闻观念,决定了新闻实践能否有序发展。社会的发展越是处在变动期、复杂期,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越是旺盛。没有人愿意成为虚假新闻与情绪新闻的俘虏,没有人愿意接受只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新闻的控制,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新闻观念,并以此新闻观念指导新闻实践。 这就需要从行为视角出发开展前瞻性、规律性的新闻观念研究。
  以新闻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随着“草根新闻”“公民新闻”“全民新闻”等概念的出现,新闻教育的边界正与新闻业一起变得模糊,“新闻工作者”一词的概念早已不再像当初那么单纯,而是包含了一切生产具有时效性、公共性、真实性等新闻属性的信息的机构和个体。这提醒研究者在进行新闻观念研究时,要立足全民的新闻活动,去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新发展状态。这就需要从个体视角出发开展前瞻性、规律性的新闻观念研究。
  以新闻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旧唐书?魏徵传》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新闻观念历史的研究是整个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理论体系的基石。研究中国新闻观念史,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新闻观念是如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新闻实践史是如何塑造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以及新闻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沿革和流变的。这就需要从历史视角出发开展前瞻性、规律性的新闻观念研究。
  以新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新闻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气质,是中国特色新闻业的重要追求。当代中国新闻业不仅面临在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与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双重任务,而且要让新闻成为文化的载体与内容,从内容呈现到精神气质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质与魅力。杨保军认为,当代中国新闻学在新闻学范式转换的背景下,应以“人与新闻的关系”问题为新闻学的总问题,以“事实与新闻的关系问题”为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以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为灵魂,努力把当代中国新闻学建设成为“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新闻学。 这就需要从文化视角出发开展前瞻性、规律性的新闻观念研究。
  第二节 新闻观念研究的意义
  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现实语境下,在新闻学研究亟待突破的理论背景下,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杨保军指出,当前新闻学界关于新闻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一些学者只是有所涉及,还不成体系。 加强对新闻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学界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现实价值上,新闻观念可以为新闻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新闻实践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一系列网络事件中,传统媒体起到了框架整合的重要作用,而新闻观念恰恰是传统媒体从业者进行框架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各类国际重大舆论事件中,我们也发现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不同再现,新闻观念在其中显然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此时的新闻观念也不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这样一个群体,公众对“新闻是什么”以及“新闻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也影响着新闻与社会的互动。
  理论价值上,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研究的理论性、历史性、经验性还有待提升。21世纪以来,在新的国家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变化下,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能够解释中国新闻实践、指导中国新闻实践的新闻观念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多。然而面对百年以来丰富的新闻实践成果,面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观念,我们的新闻学研究似乎缺少一个将二者耦合的关键场域。这一方面体现在在面对中国新闻实践产生丰富经验时的“归纳力不足”,往往缺乏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核心概念和关键理论的理论自信和魄力;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理念时的“演绎力不足”,无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应用于新闻舆论工作,反而对西方的新闻观念趋之若鹜,将其奉为圭臬。
  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研究体现了全球视野下基于中国视角对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的学理性认识。构建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新闻活动提供有别于西方新闻学的“另一种解释”,开辟“另一种道路”。这一新的选择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与新闻实践,也源于建立更加公正、民主、自由以及更加符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需求。对当代世界来说,要推动建立文化多样性的现代化,而不是文化单一性的现代化。所以说,中国特色新闻观念体系建设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建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因此,本书寄希望于尽可能地创造实实在在的现实价值和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理论体系,解决“归纳力不足”和“演绎力不足”的问题,让新闻业界和学界在新闻观念的体系中尽可能地达成更多的共识,彼此形成更加良好、高效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能推动中国新闻学界走向国际,与西方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彼此理解的有效对话。
  第三节 新闻观念研究的现状
  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文献,“新闻观念”很少被作为一个*立的概念受到学界或业界普遍的重视,但是内含新闻观念意涵的概念与理论却比比皆是。
  一、新闻观念研究的想象空间
  在西方,从认为新闻业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到“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实则可以理解为是“自由新闻观念”向“责任新闻观念”的转变,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后来人的批判之作《*后的权利: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虽以“报刊理论”或“媒介体制”命名,但实际上也是宏观层面对不同社会新闻观念的区分。再者,新闻究竟是“第四权力”还是“公民权利”抑或是“商业谋利”,这个问题也充满着对于新闻纠缠于公共性与私人性、结构性与能动性之间的不同观念认识。回到国内视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字面上理解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念”,而“文人论政”与“政治家办报”实则也包含着对于不同新闻主体的价值判断,源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的“职业规范”以及“政治*立”,其实也和中国传统的“论证”传统和革命时期的“政治家”传统在新闻目的上有着根本性冲突,背后也自然是新闻观念的区别。
  可见,“新闻观念”虽无“名分”,但却处处可见。“新闻观念”在理论层面的面目模糊,以及在实践层面的无可替代,恰恰为本书以“当代中国新闻观念”为题,进行系统性、历史性、经验性的研究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理论空间。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001
**章?理论之问:何为新闻观念?
**节?新闻观念研究的对象 001
第二节?新闻观念研究的意义 004
第三节?新闻观念研究的现状 005
第四节?新闻观念研究的方法 010
第二章?时代之问:新闻观念如何?
**节?新闻观念的观察 026
第二节?新闻观念的形成 032
第三节?新闻观念的运用 064
第三章?历史之问:新闻观念如何流变?
**节?百年来中国的新闻观念 076
第二节?耳目喉舌论:中国特色的新闻观念 084
第三节?新型有机知识分子:中国特色的新闻人才观念 103
第四章?本源之问:何为真的新闻?
**节?事实与真实 120
第二节?客观与真实 130
第三节?新闻真实性的困境 139
第五章?价值之问:何为好的新闻?
**节?新闻公共性观念的反思 145
第二节?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的反思 161
第三节?数字媒介发展的反思 172
第四节?作为新闻观念的“积极” 188
第六章?实践之问:何以建构真实、积极的新闻观念?
**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3
第二节?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态度与能力 231
第三节?树立新媒体时代的“新新闻伦理” 246
第四节?认识新闻传播的文化底蕴 255
第五节?为主流需求培养一流新闻人才 272
第六节?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294
结?语?传播中国,贡献世界 308
后记 315
Contents
Preface 001
Chapter 1?Question of theory: What is the journalism idea?
1.1?Objects of Journalism Idea Researches 001
1.2?Meaning of Journalism Idea Researches 004
1.3?Status of Journalism Idea Researches 005
1.4?Methodology 010
Chapter 2?Question of time: how comes the journalism idea?
2.1?Observation of Journalism Idea 026
2.2?Formation of Journalism Idea 032
2.3?Application of Journalism Idea 064
Chapter 3?Question of history: How does the journalism idea change?
3.1?Chinese Journalism Idea in the Past 100 Years 076
3.2?The Mouthpiece Theory: An Journalism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084
3.3?New Organic Intellectuals: An Journalism Talents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03
Chapter 4?Question of origin: What is true news?
4.1?Facts and Authenticity 120
4.2?O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 130
4.3?The Dilemma of News Authenticity 139
Chapter 5?Question of value: What is good news?
5.1?Reflection on the News Publicness 145
5.2?Reflection on Liberal Media Norms 161
5.3?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172
5.4?“Positive” as an Idea of Journalism 188
Chapter 6?Question of practice: How to construct a true and positive journalism idea
6.1?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203
6.2?Cultivate the Stand, Attitude and Ability of the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231
6.3?Establish a “New Journalism Ethics” in the New Media Era 246
6.4?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255
6.5?Cultivate First-rate Talents for Mainstream Needs 272
6.6?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Journalism 294
Conclusion: Spread China an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308
Postscript 3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