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从事新闻传播学相关教学研究工作三十年,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对河北省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突出贡献。作者常年活跃于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度”引导:城市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选择
导读 在市场化的传媒生态中,城市党报承受着四种力量的分割——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中央、省级党报;都市报、晚报。竞争的压力使多数城市党报陷入发展空间日益萎缩的窘境。如何有效引导舆论面临挑战?如何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中有更大作为?作者从舆论引导力的多维解构与合力建构角度,提出城市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五度”提升路径。
一、高度:强调思想性,营造支持性氛围引导舆论
所谓高度,即强调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就是要突出事物的本质、时代性与社会价值等。思想性有利于营造支持性氛围,进而抢占舆论制高点,而能否营造这一氛围成为衡量一份报纸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标准。当前,党报的思想性体现在有分量的指导性新闻中,“加强分析和解释,整合零散信息,挖掘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预测,而非简单印证,是指导性新闻面临的新抉择。”
因此,城市党报应善于从政治思想高度来挖掘、思考新闻,从政治思想上着眼来选择新闻题材,重视指导性新闻的内容整合与形式创新,巧妙策划专题来打造指导性新闻独特的思想力。《贵阳日报》提出走“精”品之路,即“精准把握党委意图、精确表达新闻要素、精心策划主题活动、精兵参与重大报道、精细管理采编流程”。该报以主题策划提升报纸的影响力,以2011年上半年为例,《贵阳日报》紧扣贵州省委“加速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在建党90周年、“贵阳速度”“三个建设年”、创先争优及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等重大宣传上进行多版块、全方位策划报道,获得好评。比如在2011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中,《贵阳日报》推出四期64个整版,声势浩大的宣传与精心细致的工作相配合,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了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双丰收。
二、角度:以“贴近性”与“参与式”理念引导舆论
这里说的角度,即媒体的立场、态度和方式。城市党报好比一张为城市勾勒的肖像图,画笔所描处为画者视角和心态的呈现,也体现着城市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张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来勾勒城市生活,便成为城市党报能否立足城市、赢得民心的关键基点。
引导力源于公信力⸺全面、主动、正确反映舆论是引导舆论的前提,舆情呈现的力度与符合度决定了媒体与民意接近的距离。也就是对于党报来说,重要的不单单是上情下达能力,更是上下沟通的意识和作为,特别是能否做到下情准确、及时地上传,这才是考量一个党报能否拥有公信力的关键。
首先,城市党报要确立贴近性和民众本位的办报理念。抓住民众满意的根本,增加与城市读者的关系黏性,比如积极改进会议报道的角度,从群众的、实际的和生活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会议亮点、关键点,体现报道的贴近性。
其次,城市党报应改变以往的“主导式”传播模式,尝试践行“参与式”模式。“参与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
具体而言,城市党报应低姿态主动与网络和社会自媒体进行信息链对接,积极将自媒体信源纳入传统传播流程中来。一些地方党报在这方面已有所实践,如《嘉兴日报》于2002年创办的“党报热线”已有10年之久,而且从原来的电话互动发展到现在的QQ群、热线微博,继而推出子栏目“市民问政”,围绕党委、政府的决策点以及市民关心的热点,通过热线电话、热线微博、热线QQ群等展开讨论,让官意对接民意。民众不再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政令和决策,党委政府的决策也输入了民众发声的管道,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可见,这种参与式理念对提升城市党报的舆论引导大有裨益。
三、深度:创新深度报道引导舆论
所谓深度,即报道指向的程度,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挖掘?是流于表面还是探究内质?这类报道一般围绕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挖掘事实背后的事实,着力于人性解读,洞察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度报道不仅仅体现了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倾力挖掘、深入思考、理性判断,更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充分展示。
城市党报具有天然的地方优势和党报权威性,但要使两种优势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需要从“受众认知效用”的角度创新深度报道,在主题选择和形式创新方面打造深度。
首先,从主题选择上,坚持以“理性思维、前瞻性分析、独到视角”为标准。对地方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辨别、客观审视,进行前瞻性或独到的解读、剖析,就能够在众说纷纭中“振臂一呼”,充分发挥地方党报特有的舆论引导功能。
其次,从表达形式上,城市党报强调的深度不是高深莫测、抽象晦涩、死气沉沉,而是主题挖掘要深,深入浅出。同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快感,诸如在版式编排、标题写作、语言风格等方面增强律动美感,清晰报道路径,由长变短的分拆式呈现(比如增加“导读”“小标题”等),达到从“易读”到“悦读”的效果。
四、力度:强化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引导舆论
所谓力度,即媒体向社会发言、实施社会干预的强度,是媒体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新闻评论一向是报纸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媒体通过新闻评论体现媒体的立场、态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干预。正如美国学者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中所述:“一份报纸的个性不在新闻版,而在其评论。”评论是一份报纸个性的体现,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
但是,就目前我国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表现为:评论的量少、涉及面窄、影响力弱等。试想,当社会坊间议论纷纷,其他媒体讲得沸沸扬扬,一定有一些人(更多的是社会的知识型人群)期待听到党报的声音,不管读者的反应是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必然是意见表达和交流的过程,这正是党报影响舆论的时机。因此,党报必须多用、善用新闻评论,城市党报特别要积极利用新闻评论的武器,更新观念、提高评论的强度。
五、尺度:在“媒体作为”的把握中引导舆论
所谓尺度,即媒体自身角色的把握。在网络舆论、微舆论勃兴的新媒体格局下,从理念到技术,从策略到手段,无论是何种级别和规模的党报,在舆情复杂的热点问题及突发、重大事件报道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着职责与实践之困。
对于城市党报来说,要把握好“有为”与“有位”的尺度,做到复杂、敏感舆情面前“不失语”“不乱语”,积极搭建“公众了解和表达热点难点问题的可信任渠道”。
“有为”即“有作为”“不失语”。对发生于本地的、涉及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失误的突发性事件或危机事件,城市党报绝对不能缺席,而是要做有智慧的喉舌,从理念、体制、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政府危情疏导和有效沟通的实质性支撑:一方面,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要配合党委部署,遵循“快报情况、重报态度、慎报原因”的原则,强化时效性、针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党报应积极推动政务公开,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没有真相就没有谅解;触摸民意脉搏,从群众利益角度,体会解决现实矛盾的切肤之痛,增强紧迫感,不要与主流民意对抗。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民声,让政府了解民众的期待,避免“政府议程”处于自说自话的尴尬之中,将政府的态度与民众的期待有效融合,支持政府搭建主动跟进、良性呼应的空间和沟通平台,使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在有序对接中走向和谐。
“有位”,即“有定位”“不乱语”。一些热点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或者是关乎民生利益的重要问题,或者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危机爆发。无论何等程度的事件,党报如若无视或者淡然处之就会失掉民心,被民众所抛弃,更无从谈及舆论引导;但如若缺少理性定位,一味盲从、冲动乱语,可能会激化矛盾,强化冲突,使危机事件升级、蔓延,更不利于事件的处置与舆论的引导。
城市党报的“定位”需要强调三点:一是城市党报的职能定位,即配合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宣传职能。二是城市党报的专业定位,即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舆情干预,讲究新闻原则和宣传目的的有效结合。三是城市党报的超地域定位,即在着力服务于地方宣传工作的同时,也要时刻将传播视野覆盖全国、全球。“有位”的目的在于党报在新闻报道中要“有理有节”地融入事件报道,把握与民众互动的尺度和分寸,宣传不能过头,批评也不能上纲上线,否则就容易贻笑大方。
(白贵、甄巍然,原载《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报刊
“五度”引导:城市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选择………………………002
理念·机制·队伍………………………………………………………………007
《中国报业》刊首语:适应是为了征服………………………………………011
为当代报纸副刊定位……………………………………………………………013
经济新闻报道嬗变之三十年……………………………………………………015
《北洋官报》与清末官员的现代化……………………………………………022
时评应然功能及当代时评症结…………………………………………………034
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的编辑理念与读者意识……………………………044
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波动现象浅析……………………………………………054
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之关系……………………………………………064
笔尖下的行走 刀刃上的舞蹈…………………………………………………081
序《当代报纸副刊研究》………………………………………………………083
《报纸副刊研究及其新媒介转型》序言………………………………………086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生存环境的深层解读………………………………………088
善策划方能出精品………………………………………………………………091
《求真集》序言…………………………………………………………………093
力量与困境:现实语境下的媒介商业化(序言)……………………………095
巴基斯坦传媒研究的新起点(序言)…………………………………………098
《报纸编辑精品导读》前言……………………………………………………101
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103
道义·文章·情怀………………………………………………………………105
评论人才越多越好(代序)……………………………………………………108
浅析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中的广告……………………………………………110
抗日御辱的新闻出版史…………………………………………………………120
广告镜像中的社会文化景观透视………………………………………………122
民国时期回族报刊社会对话活动的基本模式…………………………………127
广播电视
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140
法治类电视节目媒体利益与媒体责任关系刍议………………………………144
《新闻调查·风雪年关》人文视角浅析………………………………………155
电视栏目淘汰制:现实意义与问题……………………………………………160
国内电视台触网现状扫描………………………………………………………170
抗战时期广播的伦理冲突及战时规制…………………………………………175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中的“电话连线”…………………………188
知识分子走入电视………………………………………………………………195
一个学者型领导的电视路………………………………………………………200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广播管理的传播发展观及其逻辑…………………………203
网络与新媒体
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220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234
微博新闻的文本特征及写作技巧………………………………………………240
传统新闻与数据新闻的比较与再审视…………………………………………245
人工智能环境下编辑角色的再定位……………………………………………251
人工智能环境下有声语言传播创新的趋向及影响……………………………261
《大数据视阈下微博舆情研判与疏导机制研究》序言………………………269
《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序言…………………………………271
央视新闻抖音号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路径创新……………………………273
体育赛事机器新闻写作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287
通向未来新闻学之路的新路标…………………………………………………301
出版与文化传播
对外传播的新使命:“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06
河北省图书版权贸易研究………………………………………………………313
近二十年中国媒体关于“东干人”的报道……………………………………326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其启示…………………………………334
话语偏向与“文化间性”:民族宗教报道的问题与路径……………………339
《文化传播与翻译》序言………………………………………………………351
《媒体单边战——“911”事件背景下西方媒体对异质文化形象的建构》序言
……………………………………………………………………………………353
地方性知识与涉宗教报道媒体伦理的文化冲突………………………………357
灾难前的邂逅……………………………………………………………………365
论回族发展过程中传媒资源利用的几个问题 …………………………………368
略谈影视作品媒体传播中的“标题党”现象…………………………………384
“一带一路”沿线“重镇”的传媒情报与传媒智慧…………………………389
国际战略传播:如何超越“地方性”话语局限………………………………393
商人阶层崛起的历史解读………………………………………………………406
共同体形成史的维度证明………………………………………………………410
舆论监督离公平正义有多远?…………………………………………………414
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421
媒体在国企“厂长负责制”试点决策中的助推作用…………………………423
民国新闻纪录片伦理规制的历史考察…………………………………………430
欧盟治理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立法之现状、动因及不足探析………………441
书刊出版中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表现及对策……………………………454
宋代出版文明的“史诗”………………………………………………………460
填补元史研究空白的新作………………………………………………………464
会议综述
从无到有:中国受众研究20年…………………………………………………468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473
后 记……………………………………………………………………………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