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务意识微弱,开发思维不活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仅停留在内容获取层面已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优质内容,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适配的信息服务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用户思维”的塑造至关重要,出版业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己成为一种趋势,这要求出版业不仅要提供优质内容,还要注重内容的互动性和个性化。而现实中的出版机构涉足知识服务这一新兴领域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困难,出版业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升级之路十分被动,往往是为了顺应政策和潮流,对于知识服务的探索还是一个相对迟缓和保守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地开发知识服务产品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互联网思维和服务思维,在“出版就是生产纸质书”的传统观念下,大部分出版机构还是凭借着过去的选题策划经验来思考“自己能为用户提供什么”,而不是怀着服务的思维,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用户需要什么”,这种服务思维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五、未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建议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传统图书出版机构仍将纸质图书售卖作为主要的业务形式,因此,新媒体运营人员多由图书营销人员兼任,很少由专业媒体运营人员负责,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对新媒体价值的挖掘。全媒体时代下出版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转型中的出版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更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尊重和用好数字出版人才体系,充分发挥智库对知识服务产业的促进作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使智库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具体需求相结合。
在供给侧端,学校是专业人员培养与输送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要积极与业界联动,积极践行“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洞察市场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一是要素整合,二是契约合作。前者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整合教学要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后者是促进校企合作,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在需求端,目前复合型运营人才资源十分稀缺,出版机构要逐渐探索出针对优秀运营人才待遇的市场机制,突破原有收入分配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市场情况及人才自身现状的待遇制度,重视人才价值。出版机构要调整与完善部门结构设置,为优秀运营人才提供更为专业的岗位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找到能力与专业对口的发展平台,竭尽所能实现自身价值。
(二)完善跨界合作机制,丰富企业盈利模式
未来知识服务产业链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和技术的利用率,使资源能够互联互通,在出版业探索知识服务的道路上,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完善跨界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力、责任与利益分配,建立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以实现知识服务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约束各方行为,保证合作的顺利与稳定。跨界合作能够吸引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资源提供商、技术供应商和平台进行合作,还能够将知识服务的福祉遍及各领域,拓展其深度和广度,真正为用户需求而服务。出版业还应丰富企业的盈利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开辟新的营销路径,开发粉丝经济、MCN等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发展出版融合
各大出版机构在传统模式与新兴出版融合方面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是出版生态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转型,更是一种意识的转型。出版业需明确产业定位,从品牌价值、产业意识等方面入手,只有准确的定位才更能增强行业竞争力。优秀的品牌文化和精准的定位,更能吸引用户,打造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占据读者心中的一席之地。同时,出版业也要转变思维,由原来的“知识提供商”转为“知识服务商”,将用户服务思维贯穿整个服务产品的生产与出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网络时代的新型技术,提升产品的个性化和服务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