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批评学》:
三、与本体对话
播音主持批评除了与创作者和欣赏者对话之外,还必须与本体自身对话、进行自我的交流。“批评是理论建构的前提,又是理论建构的过程。”播音主持艺术批评与本体对话的目的在于完善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播音主持批评各种观点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批评,二是播音主持批评主体对自己内心理性的感受、了解、思考,三是对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坚守、补充、提升。
播音主持批评要想发展,除了本体理论的原创、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之外,内部的相互批评也显得极为重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以批评家的头衔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更不能因为评价结论相左而固执己见、甚至相互攻击。面对同一个对象,批评观点的差异恰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焦点所在,问题提出、探讨的过程,也是推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互批评或者叫反批评,给播音主持批评内部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提供了取长补短的机会,更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在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中,在由不同的播音主持批评观念所形成的“观念场”中,播音主持批评才能更好地前进、发展,才能风发泉涌、枝繁叶茂。
播音主持批评具有感性和理性共同作用的交融性特征,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既有理智的评价,也有主观的感受。批评家在批评活动的过程中,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参加。感受是前提,批评家不能在欣赏一部播音主持作品的时候将理性先人为主,而应当感受先行,批评主体首先以欣赏主体的身份进入作品,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进入与自我交流的纯粹的境界。批评家的个性会在批评中展现,阅听人在批评中不仅能够了解播音主持作品的优劣高下,还能从侧面了解批评家的人格。能做到与自我交流的批评,少有功利色彩,更显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而是在充分了解播音主持艺术的规律、批评的特性的基础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深刻的体悟和理性的分析之后,自由、独立地表达批评家独到的生命感悟,这样的批评融汇着批评家的本真性情、文化底蕴、哲学思考以及生命内涵,更具说服力,品格自然更高。
播音主持批评还应与自身理论对话。播音主持艺术学的基础理论最终展现于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主的播音主持作品中,播音主持的实践是对理论运用的直接表现,而播音主持批评则是对实践成果的总结,是播音主持实践向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的飞跃。应当通过对播音主持实践、作品的批评,更加完善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体系。比如20世纪50年代由夏青执笔的《克服报告新闻的八股腔》、60年代齐越在上海电台播音组座谈会上的发言《实践——认识——实践》等早期的播音批评文献,也都是对当时中国播音实践进行批评之后的理论收获。除此之外,播音主持批评敏锐、灵活的特征使批评家能够随时把握播音主持创作的动态、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探寻新的发展规律,对理论家构建新理论提供新的启发。播音主持批评越是活跃,播音主持的实践成果也就越丰富:实践的发展对于理论的总结又具有可观的现实意义。播音主持批评的实践和播音主持创作的实践一样,都是播音主持批评的研究对象。得益于传媒产业的兴旺发达以及传媒艺术的持续繁荣,播音主持艺术学由此迅速地成为一门“显学”,但是相比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体系成熟的学科而言,播音主持艺术学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而播音主持批评则更为稚嫩。因此,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不断拓展自身视阈,秉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谦谨态度,自觉、扎实、深入地研究播音主持批评的实践,并在批评中不断完善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的、体系完备的、多元性的、开放性的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空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