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目录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1302
  • 作      者:
    作者:柯平|责编:刘超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学是读书求知的入门之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指南。本书一改历来目录学著作大量介绍古今书目或重点叙述目录学史的体例,从继承中华文化遗产和弘扬目录学优秀传统出发,突出了文化与学术、方法与理论、现代与古典紧密结合的特色。书中除理论知识外,对目录学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导读、书评、标题、类序、综述,以及二次文献编纂、参考工具书编纂、书目情报与数字目录学等方法,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本书既可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与科学领域,也可应用于编辑出版、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搜索引擎与信息产业等部门;也可作为大学语言文学类专业、历史与文献学类专业、编辑出版与图书情报类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参考资料,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用书,以及高级中学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目录学概述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章学诚
  目录学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核心思想,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校雠图书、类别学术、传播文化的优良传统。什么是目录?什么是目录学?这是作为一门科学的目录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认识目录学的基础。
  1.1 目录学的功用
  彭斐章等著《目录学》认为:“目录学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前提的 目录学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彭斐章等,2003)。印度的Kumar指出:“目录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想记录’的人文科学,同时它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系统’的科学性质。目录学应当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因此,它被确切地称作图书馆事业的心脏”(Kumar G and Kumar K,1990)。
  由此可知,目录学是具有学术性和致用性的一门科学,其基本功用在于读书治学和文化发展。
  1.1.1 读书治学
  1.1.1.1 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门径
  读书治学,宜得门径,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写道:“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又说:“凡读书,*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目录学是读书的入门之学。中国古代图书,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历代史书,有“四大史体”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王鸣盛读史,作《十七史商榷》。所谓“十七史”是指宋代以前的十七部正史,是在“前四史”基础上,增房玄龄《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与《陈书》、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李延寿《南史》和《北史》、唐魏征《隋书》以及宋欧阳修《新唐书》及《新五代史》。据《宋史 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被俘后,元丞相博罗问文天祥:自古至今兴废多少?文天祥答曰:“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在宋代“十七史”说之前,早期的史书有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唐初有“三史”之说即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以后又有西晋陈寿《三国志》列入,称为“前四史”,尤以《后汉书》《三国志》*称“良史”。
  宋以后,明有“二十一史”。至清,《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正史》认定从《史记》《汉书》直到《元史》《明史》共24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民国之际,《新元史》(1921年)列入“正史”,合为二十五史;1931年《清史稿》列入正史,是为二十六史。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十四史中有反映南北朝的“八书”“二史”、反映唐代历史的新旧唐书、反映五代史的新旧五代史等。所谓“八书”指晋以后南方四朝宋、齐、梁、陈以及北方四朝魏、齐、周、隋的八部史书,“二史”指反映南北朝史的《南史》和《北史》。
  二十四史详细记载了有史以来各朝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丰富的史料和知识库。中华书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并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调集郑天挺、唐长孺、王仲荦等数十名史学家到北京中华书局,全力以赴整理《二十四史》。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有6部史书已经点校付型和基本定稿,其余各史已做了大量的点校或准备工作,因“文化大革命”整理工作被迫停顿。1971年,毛泽东同志又批准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请示报告,并由周恩来同志亲自布置这一文件的传达落实工作。周恩来同志明确指示:《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除已有标点者外,其余各史由中华书局负责组织,请人标点,由顾颉刚总其成。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理出版工作顺利进行。从1958年开始整理,至1978《宋史》出版,历时20年,《二十四史》全部出齐,共计3249卷,约4000万字。
  目录学是治学的入门之学。主持整理《二十四史》的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他的治学就是从目录学入门的。他从小到苏州的书市上看书,渐渐地对书目产生了兴趣,为的是看了书目就可以知道哪一方面有他所需要的书。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每月出版一本“图书目录”,他每期必看,报纸上刊登的各家书店出版的新书目录,他不但仔细看,还把它剪下来,保存了许久。他不但看当时的读书目录,还常看以前的书目,其中有三部书是作为他经常的参考资料:第一部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二部是《汇刻书目》,第三部是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他说:“由于我经常翻阅这些书目,也就学会了需要什么书时就到那儿去找。”当时苏州城里虽没有图书馆,但他却从这三部书目中知道了许多书。书目成为他的老师。1916年春,由于生病不能回北京大学学习,顾颉刚在家自修,他根据《书目答问》末尾的“皇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编成一部《清代著述考》。1920年夏,他在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并担任图书馆编目工作,练就了脚踏实地做学问的基本功。
  1925年4月22日,胡适在《读书》一文中有一段回忆谈顾颉刚从文献入手钻研学术:
  我记得前几年我曾劝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当初我知道他的生活困难,希望他标点一部书付印,卖几个钱。那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那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作“辨伪丛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让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辨伪丛刊”的计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他前年以来,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了,更不要说姚际恒了,顾先生将来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一定不可限量。
  果不出胡适所料,顾颉刚后来在古史研究上有许多突破,出版了《古史辨》,成为史学大家。1966年,他向何启君讲历史时,还特别称赞《汉书 艺文志》和《隋书 经籍志》。他认为,《汉书》较之《史记》有发展。《汉书》“十志”中“《艺文志》,这个部分,写得好,记叙我国古时各学术、学科、学派的源流,尤其重要的是记载了西汉宫廷藏书目录,从这当中知道战国以后的大量书籍的书名”,又说:“《隋书》的‘志’里,*有价值的是《经籍志》。这是《汉书》的《艺文志》的继续,要知道古代有多少书,看《汉书》的《艺文志》及《隋书》的《经籍志》便可以知道从战国到隋朝的书籍”(顾颉刚和何启君,1983)。他生前爱好藏书,自备自用,图书达六万册。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说过:“一个人要想做学问,先练基本功是必要的。对于一个想研治文史的人来说,基本功就是关于文学、声韵、训诂、校勘、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少年时代,父亲就告诉他,目录学是治学的门径,教他先看《书目答问》,然后再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他将这两部书常置案头,以供翻检。在一个暑假中,他曾按照《书目答问》的体例,将家中藏书编了一个书目,父亲很是高兴,为书目写了序。缪钺经常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了解许多古书作者的身世、书的版本、内容体例及其长短得失。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很难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成就。
  1.1.1.2 目录学是知识管理的工具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人生的修养。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 培根《论读书》——王佐良译)。
  俄国作家、历史学家卡拉姆辛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可划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即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时期——其他一切都是它们的延伸;读书和写字,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世纪,在当今理性高度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这样。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读者如不以书目为“舟楫”和“指南”,会望洋兴叹。
  掌握目录学,也就是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正如俄罗斯诗人、文献学家布留索夫在《论目录学对于科学的意义》中所说:“有人说,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这话是对的。”因此,目录学是学习知识的门径,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古希腊时,哲学家柏拉图(Plato)将知识分为辩证法、物理知识和伦理学说三大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将知识分为理论的、实际的、应用的三类。中世纪,出现了知识的“三艺”(语法、逻辑、修辞)和“四学”(quadrivium)(美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之分。17世纪,培根在《论学术的尊严与进展》(De Diga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1623年)和《智力球描述》(Descriptio Globe Intellectualis,1612年)中第一次对近代知识进行了科学分类,认为人的学问起源于理解力的三种官能即记忆、想象和理性,相应地将知识分为历史、诗歌和哲学。William Yorrey Harris的路易斯公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Melvil Dewey 1873年完成的十进分类法,都是受了培根分类的影响。
  19世纪知识发展促进了知识分类与文献分类。19世纪法国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 孔德(August Comte)在培根“智力球”启发之下将科学分为7种: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为6种基本的科学,而道德科学是知识阶梯的顶点。他从15个公理化的陈述中推导出科学知识的等级制度,“社会学客观地变得依赖于生物学,正如我们的大脑存在显然以我们纯粹肉体的生命为基础一样。这两个步骤使我们继续行进到作为生物学正常基础的化学概念,由于我们容许生命力取决于物质化合的普遍定律。由于物质普遍的特性必定总是对不同实物的特殊的质施加影响,因而化学本身又客观地从属于物理学。类似地,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地上环境的存在继续持久地隶属于作为一个天体的我们行星的状况时,物理学变得从属于天文学。*后,由于天体的几何现象和力学现象明显地依赖于数、广延和运动的普适定律,因而天文学从属于数学”〔英〕皮尔逊.1998.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52年发表《进化的假说》,1864年发表《科学的分类》(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s),将科学分为抽象的科学(abstract science)和具体的科学(concrete science)。
  目录学是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手段。根据美国国家教育学会的测算,从公元纪年到1750年人类知识仅增加了一倍,到150年后的1900年人类知识总量又增加一倍。1950年以来,每10年科学知识的总和翻两番;而全世界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数量,1800年只有1000人,1850年只有1万人,1900年也只有10万人,到1950年达到100万人,20世纪70年代达到1000万人。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6年在巴黎出版的《统计年鉴》,20世纪60年代的文献增长率为9.5%,1971年达到10.6%〔法〕C.甘沙,〔法〕M.梅努.1987.情报与文献科学技术概论[M].焦俊武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明创造成果比过去历史上两千年总和还多,而世界图书累计种数自7~8世纪至19世纪末为1133万种,至1949年约为2183万种,到1986年达3883万种,至20世纪末增长到约5000万种。随着知识量和文献量的激增,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目录学概述 1
1.1 目录学的功用 1
1.2 目录学的内容与任务 11
第2章 认识与选择文献 29
2.1 文献媒介 29
2.2 文献文化 42
2.3 文献选择 67
第3章 阅读指导与书评 74
3.1 阅读社会与阅读推广 74
3.2 书与人 81
3.3 阅读方法 107
3.4 书评理论 117
3.5 书评方法 123
第4章 文献揭示与组织 134
4.1 文献揭示 134
4.2 标题与注释 140
4.3 著录与参考文献 156
4.4 序跋与类序 174
4.5 提要与文献精髓 183
4.6 综述与述评 197
4.7 文献组织 205
第5章 目录与书目工作 217
5.1 目录 217
5.2 书目的作用与类型 228
5.3 索引与索引工作 233
5.4 文摘与文摘工作 243
第6章 工具文献编纂法 252
6.1 书目编纂法 252
6.2 索引编纂法 266
6.3 文摘编纂法 297
6.4 参考工具编纂法 309
第7章 书目情报理论 316
7.1 书目情报原理 316
7.2 书目情报需求与书目情报源 326
7.3 书目情报服务 331
第8章 数字目录学 337
8.1 数字目录和代码管理 337
8.2 文本数据分析 347
8.3 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目录学的发展 353
第9章 书目控制与目录事业 359
9.1 世界书目控制 359
9.2 国家书目控制 380
9.3 目录事业 394
参考文献 410
后记 4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