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的科技创新,应以我国非遗的个性将点、所属类型和文化空间为基础,构建以保护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以非遗传承与发展为内容构建技术平台,推动非遗建档式保护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实现在最大限度不改变原生环境的条件下,助力我国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的技术提升和效果提高。
伴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助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的科技力量,基于阿塞拜疆国家地毯博物馆的资源,开发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欧盟利用3D-MARULE系统对酒神狄厄尼索斯像进行了重建,我国也基于AR技术针对非遗做了很多开发利用的数字化工作,比如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圆明园景观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①。自2016年起,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广播电视台联合出版了《了不起的非遗》AR影像图书,该书用“非遗+档案+融媒体”的方式展现了非遗抢救性记录建档的具体成果,其内容包含五百余分钟的视频实录,近五百张的图像档案,四十篇从国家级到市级的非遗传承人的专访文稿,还有四十万字的口述档案和记忆资料,还邀请国内十余位非遗文化学者进行专业点评。全书除收录大量一手资料外,最大的亮点在于使用AR技术完美将阅读与视听相结合,当用户在阅览文字时,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与文字相匹配的高清视频,这样就满足了宝贵的非遗口述档案和影像档案同时呈现的需求,有利于加深用户对非遗的进一步理解。未来在做好非遗文化资源的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同时,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建立融合文本、图片以及音视频等数据,涵盖不同文化领域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建成包括口述史料、影音档案、集体文献和个人文献等在内的记忆资源库。
二 管理创新是机制体系的推进手段
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的管理创新,是指运用一系列管理职能,实现对各类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从而进一步配置和整理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信息和资源,旨在使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大环境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基于上述背景,通过管理要素的加速更新,机制体系内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研究范式日趋统一,互相之间更加契合,从而将文化知识吸收为创造性思想,同时围绕我国非遗建档式保护的前瞻性需求,将其最终转变为保护原则、保护技术、保护流程以及保护方法,使非遗保护机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开发和实现。
政府管理部门是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机制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表现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全程管理,因此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的管理创新,本质上就是要求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创新。现阶段我国非遗建档式保护存在一些工作脱节现象,例如保护部门因为对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特点不够了解,致使保护工作比较随意;科研机构对当前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不够清晰,导致研究成果难以以需求为导向顺利实现转化;全国统一的非遗建档式保护平台没有建成,各地区当前掌握的非遗信息资源还不能够实现相互兼容和相互联通①。为此,亟需在非遗建档式保护机制的管理过程中引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改变管理思想,避免与实际发展脱轨;大力增强非遗文化教育,多途径宣传和推广非遗档案,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借助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特点,针对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开展非遗建档利用;加强对非遗资金的管理和利用,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同时给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必要的物质保障,科学划分非遗保护资金,有区分有重点地进行精准资助,避免一刀切;加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研究团队、开发团队、教育团队以及宣传团队,建立专职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肯定公共文化机构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鼓励并支持传承人举办传承活动,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还要提高非遗建档工作的能动性,档案工作者们要积极参与非遗档案资源的保护,发挥专业所长、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主体进行非遗资源的收集。依照时代发展赋予已有非遗档案资源新的含义,将档案管理中整理和分类的知识和标准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非遗档案卷宗、对形成的非遗档案实行专业的管理和保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