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传播概论--理论与思考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6965
  • 作      者:
    作者:郜书锴|责编:王丹//赵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际传播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或国家与特定区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而每一阶段都包括与其相对应的传播技术、国际关系、传播主体、组织结构、哲学基础、文化传统以及价值体系。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际传播的鲜明特点。本书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三个维度来揭示国际传播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发展,对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范式转型、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解读和反思,主要板块内容包括国际传播理论的回顾、国际传播模式的转型、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作者对国际传播学术探索与思考的结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逻辑清晰,是一本国际传播普及性专著,适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学生和爱好者学习参考之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国际传播的理论发展脉络
  本章以“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为题,意在将国际传播理论发展中两条重要脉络梳理清楚,这两条理论脉络同时代表着“以世界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两种方法论和学术视野。从总体上看,国际传播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而每一阶段都包括与其相对应的传播技术、国际关系、传播主体、组织结构、哲学基础、文化传统以及价值体系。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际传播的鲜明特点。其中传播技术、国际关系、传播主体、组织结构、价值体系等结构性因素,为国际传播的研究与实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当前的国际传播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创新,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章采取二次文献检索的方法,对21世纪前十年来的国际传播理论进行综述,前十年是媒介转型的关键性阶段,这一历史时段的文献具有代表价值,能突出说明问题。归纳出这一领域研究的三个重大主题,分别是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立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议题和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并对每一个主题下的文献逐一作观点摘要,还就不同主题的理论研究特点作深入剖析,以期对深化新传播生态下国际传播研究有所借鉴。
  在学术综述的研究方法上,普遍被采用的基本路径有三种:一是以首发文献为样本,优点是样本全面,但样本量较大,不易把握,往往给人堆砌观点的印象;二是以二次文献为样本,优点是样本集中,主题突出,但样本量小,常常存在遗珠之憾;三是以现有综述文献为样本,优点是论点集中,但因绕过直接样本,多为已有观点的转述,易造成研究不够客观的评价。从以上三种路径来看,二次文献是理论综述性研究的一个主要参照,是首发文献的“精华”,被称为“文献中的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是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公认的权威刊物,被国内多数高校和学术机构认定为“权威/核心”期刊,其文献样本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本章第一至三节选取2001~2010年10年间《新闻与传播》样刊共计108期(其中,2001~2002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2年共12期;2003~2010年为月刊,每年12期,8年共96期)。通过输入“国际传播”进行“任意词”检索,得到条目总数为147篇/件。随后,对所有条目内容逐篇阅读,排除不相关的论文,以及非完整论文格式的观点与消息等,选定有效样本论文25篇。本章对25篇论文进行大致归类,以思辨为主的论文归到理论类,共10篇;以对策为主的论文归到实务类,共15篇。本章第一至三节对10篇理论类论文进行综述与分析,归纳出21世纪前十年里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三个重大主题,从一个侧面观察我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脉络,并针对不同主题进行深入剖析。
  国际传播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深入人心,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说自话没有出路,跟着西方话语体系亦步亦趋更没有出路,我们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并让其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国际传播理论建构,既要胸怀全球,注重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又要站稳中国立场、把握中国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传播中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本章第四至六节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国际传播”,得到文献237篇,通过多次剔除,得到有效文章60篇,综述时有效引用文章28篇。第一,剔除搜索过程中只出现“国际”和“传播”字样,但与“国际传播”不相关的文章,如《现代国际广播的创意沟通策略分析》;第二,剔除虽出现“国际传播”字样,但把“国际传播”具体化或专业化的篇目,如《汉语的国际传播策略》;第三,剔除部分与“国际传播”关系不大的“跨国传播”和“对外宣传”等业务性文章,如《对外传播的对策》;第四,剔除非学术论文和随笔性书评文章,如《长城国际传播有限公司》;第五,剔除与“国际传播”毫无关联的文章,如《跨文化交际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第六,剔除剩余文章中重复性篇目或观点相近或一致的文章,同时这些文章又发表在与“传播”无关的刊物上,如《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同时需要补充说明两点,第一,由于条件所限,虽列入中国知网检索目录但无法查找原文的文章无法包含在内,如《记国际传播协会第32届年会》;第二,通过Google的“高级搜索”,补充了少量在中国知网文献中没有的文章,如《国际传播:以辩论求和谐》等。
  一、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立场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际传播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生态,理论逻辑与研究范式面临转型、适应与创新的多重压力。我国一批学人,包括海外华人,以中国立场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传播新体系。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间呈现为U形,即研究成果集中在2003~2004年和2010年,中间时间研究成果缺失,研究呈现不稳定性;二是研究热点较为集中,前期研究热点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科研究、国家权力研究和政府传播研究,后期研究热点是公共外交和外交渠道,学者分别从中国立场出发借鉴西学为我所用,拓展我国国际传播的外交渠道,这些热点基本上属于宏观命题,显示了我国与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高度;三是研究成果呈现学科理论多样性,除了来自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理论之外,还有公共关系学和舆论学,并融入政治学、管理学、文化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学科理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显示出开放性和包容性。
  黄旦在《全球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理解与构想—转型期中国媒介研究扫描》 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加入WTO的前三年时间里,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大致呈现以下共同特点:第一,以西方媒介,尤其是美国媒介为研究对象;第二,重点对象是媒介集团(跨国公司),尤其是当时新实行兼并的大媒介集团;第三,*终关注这些集团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在“全球化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这一层次上,黄旦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者首先把目光投注到西方的媒介集团,对于其新进展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表露出关切和警惕,是有其道理的。可是有道理并不等于完全正确。因为这样的目光,也会限制研究者的视野,从而影响到对“全球化”更为全面的理解。在“全球化作为分析和研究的背景”这一层次上,黄旦认为既然媒介集团是“全球化”的核心,那么,挑战就是“如何同西方超级媒介集团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竞争,而且是资本、设备和技术、传播人才的竞争”。不少学者认为要积极应战,“不能立足于堵”,要做好全面开放和竞争的准备。要了解、利用和适应规则,下决心建立一个开放、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传播体系。这正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全球化,要重新确定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际传播策略。
  杨瑞明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权力》 一文中,认为全球化的权力结构虽然为更多的主体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渠道,但并不是均衡的,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和差距。这体现在:第一,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依然很大;第二,虽然冷战的结束使全球的权力结构进入后霸权时代,但是并不等于霸权的消失,美国的实力由于两极体制的瓦解反而增强了,美国在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第三,国际组织内部也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全球性的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基本由西方国家主导。杨瑞明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传播全球化的力量正在超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而迅速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既要应对传播全球化的冲击,还要应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全球传播战略与国际传播竞争的挑战。为此,如何构建我们的全球传播格局,以及重新思考国家政府在传播领域权力运用的效用和意义,已是我们传播学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程曼丽在《政府传播机理初探》 一文中,提出了政府传播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第一,既然政府传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传播者就必须认真对待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一套应急反应机制,以制定危机应对预案。第二,作为主渠道信息的主要的发布者,政府应当本着对传播客体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传播信息,增强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在民众中树立起传播信誉。第三,政府传播不但要适时发言,还要适当发言。为了适当发言,传播行为必须有所策划。策划涉及政府传播的所有形式,涉及新闻传播的具体细节,甚至还涉及发言人发型服饰、言谈举止等的设计。第四,既然受众对政府传播的宣传性信息的注意、理解与记忆较多受到选择性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制作、传播这类信息时,就必须顾及受众的心理感受,以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刘建平在《从美国的公共外交认识国际传播》 中,提出要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国际传播。刘建平认为中国欲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间竞争中取得有尊严的利益,就必须能够有效地传播自主观察世界、有效解释自我的知识与思想,建立起国际传播的交流平衡,努力避免处于被围观、被解释的反传播地位。国际传播是国际舆论建构的日常性过程竞争,而不是单在危机传播时刻的应急辩解和亡羊补牢。因此,中国必须一方面切实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传播学科的建设,以把握中国问题、了解世界经验,从而建立中国的传播外交能够有效成立的知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国学术重建知识主权进而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刘小燕在《国家对外传播载体解析》 一文中,提出“国家对外传播=国家(对外)行为+解释国家(对外)行为”这一框架,作者在研究中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框定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这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
  二、跨文化传播与国际议题
  从学术研究发展来看,21世纪前十年,国内掀起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高潮,但这一主题的研究似乎不够宏观,微观观照更聚焦、更给力,这一主题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化冲突、文化自觉和文化安全上。研究者从这些主题出发,寻求跨文化传播中我国国际传播的新突破,需要建立在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全球传播视野和国家安全高度的传播与国家安全理论之上。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依然呈现为U形,与上一主题的时间特点一样,成果主要集中在2002~2003年和2010年,理论研究出现一定的中断现象;二是研究方法上突出了批评立场,多篇论文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批判方法,对跨文化传播中不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国际传播的理论发展脉络 1
一、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立场 3
二、跨文化传播与国际议题 6
三、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8
四、国际传播的理论热点 10
五、国际传播的中心议题 14
六、国际传播的理论转向 18
第二章 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转型 22
一、新媒体加速传播模式转型 22
二、新媒体国际传播转型途径 24
三、新媒体国际传播动员功能 26
四、国际传播模式的演进过程 28
五、提升视频的国际传播能力 33
第三章 媒体权力与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议题 40
一、电视媒体权力与新闻场域 41
二、微观权力下的新媒体权力 47
三、对西方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50
四、媒介融合研究的热点议题 52
五、媒介融合理论的思想价值 56
六、媒介融合实践的基本目标 58
第四章 东方智慧与西方路径:亚洲信息学派和欧美方案 62
一、信息概念与亚洲传播学发展 63
二、信息力与国家发展综合实力 65
三、信息空气与亚洲传播新布局 67
四、欧美电视体育新闻强国路径 70
五、西方媒体秩序的失灵与重建 77
第五章 理想目标与现实反思:杜威的理想与媒体的现实 86
一、《思想新闻》理想破灭 87
二、国际新闻的专业化危机 96
三、新媒体赋能专业化新闻 98
四、气候报道无视伦理难题 100
五、调查性报道彰显公益性 102
第六章 “数字报”与“付费墙”:报业衰落与数字化探索 104
一、百年大报衰落的云端对话 105
二、国际报业生存模式的探索 108
三、国际报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111
四、早期收费的专业报得与失 118
五、紧随其后的都市报成与败 119
六、梅开二度的主流报荣与辱 120
七、报业新闻的实践探索反思 122
第七章 “政客网”与众筹新闻:对政治新闻的历史考察 126
一、网络新闻叩击新闻奖大门 127
二、政客新闻网成功入围新闻奖 129
三、成功入围新闻奖原因分析 131
四、网络媒体“给力”调查报道 133
五、参与式新闻彰显社会责任 136
第八章 新闻坚守与职业伦理:对几个关键性理念的解析 139
一、社会正义:媒介文明的标志 140
二、客观独立:不变的职责使命 141
三、行业期刊:建构的新闻伦理 142
四、伦理话语:互文性分析路径 144
五、理论发现:新闻伦理的嬗变 146
六、场景想象:智能化传播时代 148
后记 15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