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写作》:
三、社论与评论员文章的传播特性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作为报刊评论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都发布在头版的位置,字数上没有固定的要求,一般社论的规格会稍高于评论员文章,都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局势发表的言论,二者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一)重要性
与其他报刊评论形态比较,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一般都代表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发言,表明党的立场态度、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在选题、编排和影响三个方面都呈现了其重要性。
在选题上,社论与评论员文章联系党的大政方针,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选题宏大且重要。学者朱子函曾对《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从1993年刊登第一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任仲平的选题立论都集中在政策及国家重大事件上,在2008年尤其明显,涵盖了北京奥运会、汶川特大地震、改革开放30年等一系列事件。重要的选题不仅表现在“向上”阐释国家政策方针,也表现在“向下”服务群众、评议民生重大问题。比如,201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评论文章《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都紧贴民生时事,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在编排上,重要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大多都刊发于报纸头版或者报眼的位置,通过加大字号,改变字体,加框等方式将其排列在最显眼的位置,有时一篇社论文章会占据半个版面甚至整版。一些市场化、娱乐性的报刊也会将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放置在评论版的头条予以强调。报刊编辑部的排版以及领导层的重视能够将重大事件和媒体声音及时向群众传递,增强传播效果。
在影响力上,社论一般直接表达编辑部和同级政府党委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其导向性和影响力是其他评论文体所不能替代的,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为“党报的元帅”。
(二)权威性
权威性也来源于传播主体的重要性。一方面,社论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在重大事件重大节点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措施,因而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强大的公信力,地方党政媒体也会将社论文章作为党的重要文件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很多都是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权威人士参与,他们或者提供一定素材,或者对事件进行自己的分析评论,内容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除了一些有明确个人署名的文章,社论大部分是多人共同完成的,经过了集体讨论思考,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这种集体性使得评论文章更为深刻,更加权威。
(三)批判性
批判型社论在评论文章中占据一定的比重,由于规格高、主题重大,常常从宏观层面解读和分析问题,对于社会上的各种极端问题、负面事件采取公开批判的态度。以澎湃新闻为例,在2020年4月发表的20篇社论中,其中有7篇文章都是批判性题材,如《新证券法就是要让“瑞幸们”付出代价》是针对瑞幸造假事件针砭时弊;《托牢“脚底下的安全”》《房住不炒,守“贷”有责》是对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破坏经济发展大局的行为的重拳出击。这种公开的批判加上社论自身的权威性使得这样的批判性文章更具有威慑力,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功能。
(四)建设性
社论的威力在于监督,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在于建设性。如前所述,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很多时候都是编辑部成员以及专家学者共同讨论、集思广益的结果,其职责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进行阐述,或是对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提出建设性意见。其建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启迪民智,帮助读者对理论政策提高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为国家宏观政策及地方发展把脉,充分彰显其“喉舌”作用。
(五)严谨性
社论的严谨性体现在正确把握中心思想,严格把关内容,精准表达语言等方面。在评论写作过程中行文及修辞都要客观而精确,因为其“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求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必须严谨。社论及评论员文章代表的是编辑部和同级政府,如果出现不严谨或者重大错误,不仅会损害媒体形象,也会误导受众,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人民日报》的一般做法是,编辑部事先研究和审定社论的内容纲要,然后由社论作者写成初稿并打印几份在编辑部讨论修改,如有需要再请专家审阅,最后交总编辑定稿,必要时再送中央负责同志定稿。社论或者评论员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形成的,一个词语甚至标点符号都会是修改对象。比如,在总结我国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变化时,常常会使用“逐渐”“基本上”“较快”等限定性词语,使表达更为客观和精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