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本土传播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属于“原汤化原食”的解读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视域下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要素重叠
“要素叠加”指的是共同体中各个要素之间具有着重复或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共同体的基础,它们是共同体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共同体成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没有共同性,就无法建立和维持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性基础上的社会群体,它必须不断加强和稳固自己的共同性。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无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视域下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共同象征符号
通过象征性符号的感知,中华民族群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由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形塑一种集体记忆。
从塑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来看,长江和大运河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独有精神标识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走向。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分别是以长江流域、大运河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环境条件,以历史时期沿线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数千年来流域内演化形成的具有认同性的两种文化体系,分别代表的是长江、大运河干流与支流相联通、水域与陆域相结合的流域文化共同体。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漫漫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长江文化不断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不仅是一种时间交织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历史文化复合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长江文化是以一个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江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构筑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质。大运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大运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河道,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系,贯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八个省份,联结了京津文化圈、燕赵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淮扬文化圈、江南文化圈等文化高地,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新时代下长江和大运河,一个是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的文化通道,一个位于中国东部地区、贯穿南北的文化纽带,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载体,而且成为游客追求身份认同的吸引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以此擦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以此来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展现中华文明,提升中国民族自信,塑造国家形象。
(二)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视域下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内蕴的共同情感价值
通过集中展示长江、大运河沿线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情感。知识是一种量的积累,而情感则是在这种量的积累基础上,经过质的变化而产生的。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情感价值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均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品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长江文化极具兼容并蓄、融合汇通的文化特质和功能,它能吸纳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富于创新进取性。在长江文化发展的源头,楚文化、吴越文化均吸纳了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断发展壮大,它不仅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而且还有地域独有的文化个性和活力。典型如淮扬文化在形成初期就博采众长,将吴文化的精巧细腻、越文化的返璞归真、楚文化的汪洋肆意熔于一炉。大运河是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文化长廊,包括水利工程、漕运、船舶、商事、餐饮等多种文化形式。它汇集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为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均蕴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文化基因。
二是均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开放特征。“不弃尘埃成其大”的成功离不开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它在中华文化重心南移的进程中,主动地接纳中原文化,表现出它开放性的包容态度;而在中华文化的近代化发展进程中,长江流域率先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展示出它开放性的文化发展胸襟,令长江流域的近代工商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由于长江历史文化具有开放的特性,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江历史文化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大运河不仅仅是中国的运河,更是世界的运河。自古以来,运河一直是人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交流互鉴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的运输交通属性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突出,但它所蕴含的包容性和跨文明合作仍然代表着国际社会共同追求。因此,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都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接纳性和开放型,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是均具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文化的自强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一种文化能否走在时代前沿,并且具有持久的影响力。长江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拥有自强的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核,成为长江文化发展中极具活力的文化因子,在长江文化由落后变先进的发展历程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典型如江南文化具有自强不息的文化动力,在很长时期得以绵延发展。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为江南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他们不断学习和引入西洋工艺技术,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从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到苏南模式的成功,江南以海纳百川的宏阔胸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直接带动了从江南腹地到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而大运河两千多年来持续地集中人力、物力,催生了一系列杰出的创造与发明,其中蕴含的创造精神和智慧勇气,成为中华民族拓展文明、创造奇迹的精神源泉。因此,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均蕴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结凝聚、勤劳奋斗的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视域下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内蕴的共同价值理性
通过情感培育,中华民族群体形成了一种价值理性,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认识和情感上,更是在持续反省和躬行探索的基石上,产生的内在自觉意愿,它反映了个人对主导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自觉性认识,构建了个人内心的社会价值标准与文化精神信仰,从而引导群体将这种人生价值理性转变为社会价值实践,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支点和信念,它承担着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的根本。为了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认知意识,我们必须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中蕴藏的共同价值,引导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江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我们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重价值维度去认识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长江文化彰显的精神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契合,长江文化展示的人文风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一致,长江文化蕴含的理念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同频,因此弘扬长江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而这三种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 所以弘扬长江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大运河文化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和合理念,道法自然、天工开物的思想智慧,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统一信念,继往开来、复兴盛世的政治追求,大道之行、止于至善的文脉理想等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
长江、大运河交汇之地孕育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不断传承和裂变,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在经济建设上,江南文化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成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突破禁区、抓住机遇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传播上,从西周仲雍让国南来,到春秋言偃北学南归、文开吴会,江南文化代代传承,逐步形成了“崇文尚学”“家风世泽”“兼容开放”的文化传统。崇文尚学的优秀家训家风更是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养成上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力量。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深入挖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长江文化元素、大运河文化元素与江南文化元素,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优秀长江文化载体、大运河文化载体与江南文化载体,拓展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播空间,落实弘扬优秀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责任,以夯实价值认同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建设与中华文化传播(主持人:高晓波)
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
——历史进程、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高晓波 苏跃林 3
德法共治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海 燕 13
华夏传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主持人:郭讲用)
互动仪式链下爱国短视频对国家共同体的建构
——基于bilibili爱国视频的创作研究郭讲用 程顺洋 25
符号学视域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周延松 35
中华文化传播与媒介文明(主持人:王婷)
自然耦合与民族符号:古代媒介环境视域中的汉藏儒学精神/物质域体认
颜 亮 顾伟成 45
从“他塑”到“自塑”:中国人自我形象意识的觉醒
——电影《雄狮少年》的眯眯眼争议王 维 林升栋 56
意象中国:《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技术美学巴胜超 慈 湘 61
流域文化传播与华夏文明(主持人:秦宗财)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视域下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关系研究秦宗财 73
国家文化公园视域下长江精神价值诠释与传播研究邹统钎 李 艳 王怡宁 86
形象、链接与问题:黄帝文化现代表达研究张 剑 97
乡村振兴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主持人:田素美)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基于洛阳市卫坡村的考察郭周卿 何 星 109
陕西关中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基于张载故里的田野调查丁 丽 杨 琳 119
VR传播乡村红色文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以广东省惠州市中洞村为例林秀瑜 王雅婷 王 芹 向东梅 李惠燕 131
贤文化与组织传播研究(主持人:周丽英)
“忠恕”之道人性论根基的再反思——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角周丽英 141
《管子》“尚贤”思想、制度与哲学反思胡士颍 149
论陆象山为学工夫林銮生 160
儒家生命教育观的历史实践许素玉 170
言传与身教:身体传播视域下《论语》中的学习系统赵 晟 178
盐文化传播研究(主持人:郑明阳)
近代报刊中盐业文献的史料价值与数字化传播刍议罗宝川 193
《见鸣》碑涉盐史信息考释张银河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