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策略与实践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8845
  • 作      者:
    编者: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华象历史文化传播研究院|责编:张亚娜//闫广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依据国家文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与规划,严格遵照教育部等11部门文件精神及河南省教育厅所确定的指导原则,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基于研学课程标准,围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以郑州市为例,阐明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本概念、产生和发展,研学课程设计及实施等问题,让读者树立对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知,为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打下基础。 本书适合文博及旅游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以及对研学旅行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概述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而文化遗产则成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对象,依托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概念界定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的结合。通过研学旅行,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开拓思维,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加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德的体验。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明白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历史上人们留给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以及某一族群世代相传的、反映其特殊生活方式的知识、实践等传统文化形式。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一)物质文化遗产
  1985年,我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的签约国。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⑴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及保护措施。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类属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有些是人类设计建造的,人类设计建造的景观带有文化属性,具有艺术、宗教、美学等价值,还有些是在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文化遗产都可视作人文景观,比如一些建筑物、石刻、石雕、洞穴、铭文、古住宅等,是人类艺术加工的产物。
  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现行法律中所称的文物。文化遗产具备着稀缺资源价值、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构建国家文化实力的价值、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文明独*性的价值等多重价值,在注重培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和延续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具有重大意义。从旅游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既可以提升旅游者的文化生活品味,传承和繁荣文化,又可以转变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拉动经济发展,是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的统一。
  二、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的实施主体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被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我国制定了系列研学旅行的政策和标准,继承、发展了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研学旅行主要在校外参观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研学旅行在国内外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从内涵上看,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产物(图1-1)。
  “研学旅行”,又被称为“游学”“研学旅游”“修学旅行”等。由于视角不同,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研学旅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玩乐,而是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主要包括夏令营、冬令营、中小学生春秋游、大学生实习或暑假调研等,也包括其他年龄段的人以学习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旅行。从狭义上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则“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
  研学旅行涉及旅游和教育两个部门,在旅游部门一般会使用广义上的研学旅行概念,教育部门则往往使用狭义概念。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研学旅行,都强调了旅游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游玩,而是加进了学习内容。与学校内部的学习不同,研学旅行中的学习带有探求、研究和学习的性质,兼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研学旅行的主要对象是全国中小学生,目的是通过接触大自然、社会,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增加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与此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自理自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
  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由游客、目的地、客源地、旅游通道等要素构成,概括地讲就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旅游产业)。对于研学旅行来讲,构成要素包括四大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图1-2)。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活动,要确定主题,精心策划,并制定严密可行的方案,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成立工作小组,做好分工,细化流程。研学结束后还要进行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提升研学旅行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没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研学旅行就无法组织,也不会有相应的决策;没有学校的参与就缺少了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旅行便无法开展和运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作为保证学生研学旅行顺利进行的主导性机构,要为研学旅行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制定科学严密的研学旅行操作流程,才能够让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组织保障,组建相应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研学旅行顺利进行提供政策支持和具体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管理体系。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课程保障,比如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和方案,开发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注重课程的创新,制定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等。*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要对参与研学旅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在旅行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救,制定可行的安全应急方案,做到防崽于未然,还要选择那些具备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旅行社,切实执行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与应急管理机制。
  第二,参与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这要求尊重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研学旅行的偏好和兴趣,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提供研学旅行产品的旅游企业必须满足其要求。
  研学旅行不能像一般旅行那样仅仅是为了娱乐、购物等,*重要的是落实到“研学”上,给予学生正向引导与交流,有针对性地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总结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对课程和收获做出全面评价,对研学的内容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研学旅行,提升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概述
第一节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概念界定 002
第二节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特征和类型 010
第三节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历史沿革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017
第二章 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理论基础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理论基础 022
第二节 发展趋势 035
第三章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市场分析 048
第二节 发展契机 056
第三节 问题症结 060
第四章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题
第一节 教育教学需求 066
第二节 郑州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072
第三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题 082
第五章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策略
第一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098
第二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品牌建设 104
第三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112
第四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人才队伍建设 125
第五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 130
第六节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机制建设 146
第六章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流程
第一节 课程研发 152
第二节 课程实施 169
第三节 课程评价 182
第七章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典型案例设计
第一节 “‘中’的根脉”主题——《“中”的根脉》课程 203
第二节 “黄河之魂”主题——《我爱母亲河》课程 209
第三节 “红色中原”主题——《红色“郑”浓》课程 213
第四节 “人文初祖”主题——《探寻人文初祖》课程 218
第五节 “早期中国”主题——《王者之都》课程 222
附录
附录一 郑州文化遗产清单 228
附录二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主题线路 248
附录三 郑州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表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