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理非遗守艺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资料丛书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2201217
  • 作      者:
    作者:又凡|责编:胡元青//李爽|总主编:杨建宇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说,“文化大理”是一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藏智慧的书。那么,这部书一定足厚重、久远的。书上写满了传奇、浪漫,和谐与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书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辉。散发着历史的醇香,彰显看文化的魅力,令人惊叹,使人沉醉。让人神往。 《大理非遗守艺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资料丛书》中讲述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位的事迹,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大理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情况、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系统和全面,覆盖了全州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大类别,涉及全州12个县市的传承人。每一篇稿件都将传承人所传承的具体内容、传承的脉络和故事,写得非常清楚,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可读性特别强;最后,也是最为难得的,就是每一篇文章都特别注重细节和现场,读来生动形象,如同身临其境,且行文流畅而又充满节奏和韵律,既有文学的艺术质感,又有文化的丰厚内涵,极具意味。
展开
精彩书摘
2017年春天,一件对于中国银器界意义重大的新作,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白族旅游村出小样了,它就是国家民委向寸发标定制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壁,用料600公斤纯银,长6.6米,厚0.74米,高3.5米,11位工匠日夜打制4年多,是迄今为止整个云南省体积最大、最重、制作时间最长、艺术水准极高的银饰作品。
说起这件银壁的缘起,还得回溯到2013年4月12日,全围政协副主席、原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到新华村考察,听寸发标介绍“和平一桶”银饰作品:一只桶耳为一对和平鸽、桶身上雕着九条龙的纯银鎏金小桶,创作灵感来源于电视剧《宰相刘锣锅》中刘锣锅送给乾隆皇帝一桶生姜、寓“一统江山”的情节,受此启发,寸发标设计制作了“和平一桶”,寓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富强、和平统一。
听完寸发标的介绍后,王正伟为新华村精湛的制银技艺,以及创作者深爱国家、拥护和平的创作初衷所打动,当即决定和他定制一件以中华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作品,收藏于国家民族博物馆。
接到任务后,寸发标苦苦构思,四下采风,拜访了很多专家,听取了他们的众多意见,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画出设计稿。
2014年4月12日,“大理白族文化周”活动在北京举行,寸发标带着设计稿,在北京向王正伟汇报设计情况,并特别请示:“我是大理人,深爱家乡,特别希望把三塔加到银壁中,您同意我就放,不同意我就把它拿掉。”王正伟说:“你喜欢放哪里就放哪里!”
这样,作为大理象征的三塔被放到了银壁中,开始在右边,后来专家指出,从大理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而言,放在左下更为妥当,于是三塔从右边调整到现在左下的位置。这个结果让作为大理白族人的寸发标深感自豪。 寸发标1962年出生于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祖上是远近闻名的“漾共银匠”,自幼从事银饰品制售,在业界影响广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新华村是全国知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当地手艺人以纯银为主料,以镂雕、浮雕和纯银抽丝编盘等工艺,通过熔炼压片、抽丝制模、浇模、錾花等工序,使用熔银炉、风箱、手锤、手钳、凿子等工具,创制出壶、杯、手镯、戒指、项链、耳环等银器。都说“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新华村的银饰文化源远流长,蜚声海内外。银碗、大中小法号、酥油灯、百家锁、门环、藏刀、佛盒、宝顶等各式各样的纯银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18年,寸发标被评为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手艺对于鹤庆匠人来说,只是养家糊口的活计,小炉匠们挑着担子,背井离乡,走村串寨,风餐露宿,只为谋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做手艺,少数民族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有时候需求量少,就干活混肚子。村中有句话这样说:“赚钱朝外算,不赚钱朝里算。”意思是如果出门做手艺赚到钱,就朝外算账,赚了多少钱;如果没有赚到钱,就朝里算账,算的是肚子。试想,主要劳动力男人在外做手艺混饱了肚子,就可以把自己所吃的粮食节约给家里的老人小孩。所以,出门做手艺,朝里朝外算,都是满赚的。
展开
目录
传统技艺
寸发标:用信仰传承银饰文化
母炳林:手工技艺不能依赖机器
李福明:李小白银壶的六字真言
汪开荣:从补锅匠到汪氏银器品牌掌门人
段银开:你看大理获奖扎染布
张翔:将爷爷的扎染技艺用心传承下去
李石生 扎染传承不是钱的问题
刘丽湖:手闲不住就扎布
赵怀珠:想缝什么就缝什么
余荣秀:哪里有太阳哪里缝针线
吉珍林:会剪才能真正会绣
叶春龙:解苦散郁所以吹小闷笛
段臻然:凤羽砚最神奇的是砚石
张跃堂:一定要继承好祖业
段文信:和亲手制作的乐器相伴一生
段德坤:梅园石雕不应该只是体力活
罗晃兆:土陶是一家子的生计
董月畅:每件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
尹旺松:我家最大的特色是长卷棉宣纸
杨玉藩:鱼鹰是比狗都听话的动物
陈国风:下关沱茶的核心工艺是布袋手工压制
朱永明:扫碱持家五代人
杨伍松:诺邓火腿是有生命的
杨锡雄:南诏御酒的家族传习模式
马正春:澜沧江边种酒人
杞凤华:续写百年朱苦拉咖啡故事
王海富:弥渡花灯裱扎的六个步骤
李凤章:这样集建房和礼俗传承于一身
王之芳:韭菜腌菜好吃的秘密
李沛和:做乳扇眼睛就是机器
段增彩:与大理石相伴44年
赵思恩:每一艘木船都是我的名誉
杨雄标.赶毛毡赶来一个媳妇
民间文学
张亚:源于“山花碑”的力量和责任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白侍儒:点苍武术不是传说
传统音乐
李彩凤:唱起歌来管天管地管不着
姜宗德:歌王一路放歌的精彩
张树先:在黑暗中谱写田埂调的灿烂
李宝妹:白曲改变了我的命运
杨益林:像说话一样吹唢呐
杨贵:老一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传
李家福:青梅树下唢呐红
车玉江:阿吒力音乐曾是大理国宫廷音乐
传统美术
李云义:将德艺双馨写进照壁
段四兴:让木头说话的“木道”
赵树林:夫唱妇随的木雕人生
郜金福:让瓦猫从房顶走到博古架
杨荣品:无师自通的面塑和纸扎
苏龙祥:泥巴到艺术之间仅隔“用心”二字
张文祥:从祖父手中接过甲马
杨慧英:剪刀下有花花世界
玄金花:60年前买缝纫机是这种概念
传统舞蹈
鲁朝金:托盘放下就拿起锄头种地
茶春梅:很多第一次都与打歌有关
常泽香:鸡街打歌的最大特色是大刀舞
杨春文:我一生亲历的“耳子歌”
李繁昌:霸王鞭是宫廷传出的剑术
何松康:二十三下霸王鞭是劳作过程
传统戏剧
张杰兴:大达村吹吹腔源于一次访亲
叶新涛:一生为白剧“大理公主”而来
张绍奎:命运决定了我和白剧一起走过的路
杨益琨:白剧“梅花”第一人
李寿昌:弥渡花灯是下里巴人艺术
传统医药
朱志明:让病人看到你,病就好了一半
罗凤光:把病医好了才传承得下去
曲艺
杨兴廷:白族大本曲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民俗
赵丕鼎:绕三灵是个动人的故事
姜伍发:石宝山歌会不是三天的事
施兆兴:哑巴会那天只有我可以说话
杨麟:栽秧会让栽秧特别好玩
董丽:正宗的白族三道茶是这样的
钦志成:巍山高台社火的秘诀在“信子”
后记
附录: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