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章,21小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成功的底层逻辑是经营好弱关系
完整讲述了备受巴菲特、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富豪推崇的人脉观
新型社会人脉观构建指南,快速治愈因缺少关系而产生的焦虑与压力
将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融入行文中,阐述弱关系对个人成功的巨大作用
亮点分析:
利用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对比,证明弱关系对人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阐述了新型社交理念,让读者明白看似无用的弱关系为何更有潜在价值
读完这本书你将明白,无限资源,都藏在被你忽视的弱关系中
本书通过对“弱关系”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以满足个体需求、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以及我们所拥有的关系,从熟人圈子中跳出来,迈向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却总被忽视的陌生人群中。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获得成长,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更能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真正帮到你的人,或许只是泛泛之交(节选)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传统文化里一直离不开“关系”和 “人脉”这些字眼,我们经常听到老人讲“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朝廷有人好做官”……简而言之, 就是有熟人好办事。特别是小城市,更是形成了一种观念,想要成事,你不仅要有资金,更要有人脉。
人际关系的确很重要,甚至在生活中、工作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寸步难行;但从本质上来说,人际关系并不是大家传统观念里的“人脉”,而是“信息”。也就是说,你的朋友给你带来的好处,并不是说他能帮你做什么,而是他能帮你打开面对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你的眼界与格局。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多数情况下,跟你关系特别好的人和你属于同一类人,你们有着差不多的眼界与学识,这样彼此之间的信息将大量重复,而不对称的信息就会太少,就算对方想要帮你也是有心无力。与之相反,如果你与大量的陌生人进行浅层接触,并与泛泛之交建立连接或者交集,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跨越多个阶层,拥有更广的人际圈,那么你将会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比如,你想要寻求一份心仪的工作,身边的好友、亲戚、熟人,他们是你找寻找工作最有效的信息来源吗?他们能真正帮你介绍一份好工作吗?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马克·格兰诺维特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他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在找寻工作时,那些熟识的朋友反倒没有泛泛之交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越是熟识的朋友往往越帮不上忙。在他采访的众多人中,其中56% 的受访者是通过某些关系找到的目前的工作的,19% 的受访者是通过招聘广告找到的,还有 19% 的受访者是直接去心仪的公司面试而被聘用的,其余 6% 的受访者是通过其他渠道找到工作的。格兰诺维特在他的论文中举了两个实例:
实例一:爱德华在上高中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女孩邀请他参加了一个聚会,聚会上他遇到了女孩的姐姐和她姐姐的男朋友,爱德华和女孩的姐姐的男朋友相差大概 10 岁。多年以后,爱德华因为一些原因辞去了工作,他在住所偶然间遇到了当年只有一面之交的女孩的姐姐的男朋友。在交谈中,这个人提到他所在的公司在招聘制图员,于是爱德华向这个职位提出了申请,并顺利通过了。
实例二:诺曼经常去寄宿的护士学校看望女儿,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位同她一样前来看望女儿的律师。当诺曼辞去他的工作后,这位律师说他的客户的公司正好有一个会计职位的空缺,于是诺曼在提出申请后成功被聘用了。
从上面的两个关系网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被聘用者与聘用公司之间的关系较长;另一方面,被聘用者与介绍工作的人并不是很熟。格兰诺维特为了更加确切地评估这之间关系的效力,逐一对受访者做了问卷,内容主要是,他们和提供职位信息给他们的人是否经常联系,联系过多少次?是亲戚朋友关系,还是商业伙伴关系?格兰诺维特调查的结果显示,找寻工作的人更多的是在很少见面甚至只见过一次面的人那里获得职位信息的。虽然格兰诺维特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为什么泛泛之交能带来比熟人更重要的价值,但是,通过最后的问卷调查,格兰诺维特得出了一个结论:相比熟人,泛泛之交才是更能提供真正帮助的人。
事实上,从信息的扩散传播角度来解释,在一个全是亲朋好友的圈子里,大家相互认识。这种情况下,大家交流的信息都是冗余的,因为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被反复传播。比如,你从一位朋友那里听到的一件事,可能早就已经被其他朋友知晓,他们彼此也相互交谈过此事。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这种事例,你寻求熟人帮助时,可能对方也在为同一件事苦恼,无解决之法。而泛泛之交,情况就大有不同了,他们来自一个你并不熟悉的社交圈子,因此,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是新鲜而多元的。
第一章 现实、困惑与惊喜
两个不现实的世界与一个现实世界/ 002
熟人模式、半熟人模式与陌生人模式/ 012
当同质化信息开始泛滥/ 022
被过度信赖的强关系/ 030
有限资源与无限契机/ 038
第二章 弱关系的“底层逻辑”
截然不同的信任模式/ 050
他们不只是路人甲、乙、丙、丁/ 057
弱关系并不是“万能钥匙”/ 069
第三章 弱关系的“脱敏治疗”
我们为什么会抗拒行为模式的改变?/ 078
精英社群也能变成乌合之众/ 085
社交恐惧症的本质/ 092
强、弱关系的资源转化思维/ 100
第四章 大城市的吸引力法则
最适合弱关系生存的环境/ 112
关注机会,但并非机会主义/ 122
用平台和系统放大努力的效果/ 133
第五章 改变格局,敲掉非承重墙
“知道”的错觉/ 144
关系要“弱”,但不能积弱/ 157
过度社交,反而事倍功半/ 169
第六章 在高价值区里做正确的事
“你好”之后该说些什么?/ 180
找准需求点,传递自身价值/ 189
极具网感的超级传播介质/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