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从众效应”
小时候,班里进行班干部的选举,老师说:“下面我们进行举手表决吧,少数服从多数。”于是,同学们就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其实,你心里可能并不同意某人,但碍于面子,你也颤颤巍巍地举起了手。这似乎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当大家的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都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游戏规则。虽然,我们也经常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还是挡不住随大流的趋势,这就是人类的心理。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当看见所有人都在朝一个方向涌进的时候,即使没有任何外力,他自己也会朝那个方向走去。通俗地来说,每个人都有随大流的心理特征,好像人类本来是不能忍受孤独的,所以,一直以群居的方式来生活。正因为这样的道理,他们不能忍受独自坚持着,而需要与大众持同样的态度。以这样的一种心理效应,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实际谈判中,那就是利用人们潜意识里的“跟风意识”,以此来影响他们的判断,促使他们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当他踏进了会议室,却发现里面已经座无虚席,自己根本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自己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从众心理又被称为“羊群效应”,羊群本身就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冲撞,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有可能出现的危险。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表现了人们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这样一种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行为。虽然,羊群效应本身是一种无法认同的做法,在如果放在人生的博弈之中,却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产生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有多少人来坚持同一个意见,但并不是坚持这个意见本身。多数人的意见一致,这本身就是一种说服力,所以,即便是有少数人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他们也不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大多数人的想法或者意见,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被孤立的。在实际谈判中,我们可以巧用这个心理策略去引导对方的想法,促使其做出利于我方的决定。可以说,这样的心理策略是绝对是应验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具备这样的心理特征。
在某售楼中心,销售员小吴正在口若悬河地给顾客介绍:“我想你们最近在电视上看过关于这个小区的报道,当我们的广告播出去以后,就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咨询,大部分都是白领阶层,尤其是年轻夫妻,他们在这个城市里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他们在挑选住房的时候,大多会倾向于环境方面。大家可以看看,我们小区差不多全部被绿色覆盖了,大面积的绿化,让你在每天清晨一起床就能呼吸到真正的来自大自然的空气,同时还会放松自己的心情。你看,我手上这张表显示已经预订了一百套了,全部是像你们这样阳光的年轻夫妻,怎么样,我觉得你们完全可以考虑购买一套,真的。可以说,住在这样一个舒适的小区,完全可以彰显出你们白领一族的气派与格调。”
听到小吴这样的话,那对年轻的夫妻相视一笑,似乎心中那些疑虑已经全部打消了。
在许多销售案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销售员不断地说这是销售量最好的,人数购买最多的,最受人们欢迎的,尤其是当销售员列举说:“某某某也刚买了,用了觉得效果不过,要不,你也试试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会动心的顾客可能没有几个。其实,在每个顾客内心潜意识都有一种“跟风意识”,当看到许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忍不住跟着去做,因为他们不想被人当作另类的人,人们总是在这些看似搞笑的行为中找到一种认同感。当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假如自己不去做,那就意味着自己是被孤立的,因此他只能选择去做,这样才能找回自己在这个社会群体之中的归属感。
1.利用周围人的行为来影响对方
在社会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看着周围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时候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主见。从众心理的作用,就在于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选择身边的人作为参照物,不断地寻找出人们一致的社会认同。由于它本身的神奇作用,所以,它常常被人们加以利用,比如用在管理、营销等行业。一些商家会利用从总效应来谋取利益,推销者也会利用从众心理来吸引顾客购买产品。所以,当你明白了从众心理的特性,就应该学会利用周围人的行为来影响别人。
2.不断地强调这个观点是被许多人公认的
有时候,当我们干巴巴地列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好像对方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你一个人的想法而已。但是,只要我们在叙述上面加上“许多人都这样看”“他们都觉得这件事应该这样做”“在我们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件事应该是这样的”等。诸如类似的说辞,会慢慢地瓦解对方内心的堡垒,甚至会影响对方的决定,弱化其意志力,把对方争取到自己这边来,这恰恰是就是利用了对方心里的“跟风意识”。
借用权威效应,吸引对方
权威效应,又被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就会受人敬重,而他所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崇拜心理,毕竟威信、权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崇拜心理的作用使得他们对那些权威人士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都有“安全心理”,人们总是认为权威人物才是正确的楷模,听信他们的言论会使自己更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某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本来那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蒸馏水,但由于“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许多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这个实验的结果直接体现了人们所具有的“安全心理”。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也可以称为“崇拜心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言行要与权威人士保持一致性,自己只有相信、接受权威人士的言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所以,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实例很多,比如在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赏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论据等。相传,南朝的刘勰写出《文心雕龙》后无人重视,他想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审阅,但沈约却不予理睬。后来他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沈约。没想到沈约阅后评价极高,于是《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了。因此,在日常谈判中,我们可以利用“权威效应”,这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态度和行为的目的,通过“权威言论”来影响其心理。
浙江某小企业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扩大市场,该企业决定招募各省会城市的代理商。在谈判桌上,该企业经理十分谦虚地说:“我们虽是小企业,却得到了商界人士的青睐,上次我带着产品去香港参加展销会,就连李嘉诚都对咱们的产品赞不绝口。”对方一听李嘉诚的名字,想都没有想就签下了代理商的合约。
李嘉诚作为商业中的权威人士,如果连他都大加赞赏某企业的产品,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产品认证书”了。一般情况下,在某些方面有很深造诣并取得瞩目成就的权威人士往往更容易信服,因为人们更愿意认同权威人士的言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某位权威人士发表观点时,大家很少去怀疑或反对。当然,人们所相信的并不是某个人本身,而只是他的头衔,他们相信以他的地位、权势,所说的话一定是真实的,值得相信的。在实际谈判中,我们可以用以下这几种话术,以此帮助自己赢得最终的谈判。
1.借用知名专家的话,比如“某专家认为”
很多健康专家认为,晚上身体往右侧睡才是最健康的睡姿。于是,当你在向朋友或家人证实这言论的真实性的时候,不妨这样说:“健康专家都这么说,难道还有假?”比如,在每一只牙刷上面都会标明“牙医建议,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2.借用位高权重人士的话,比如“央行行长说”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物价也猛涨,对此,国家相关权威人士表示会抑制部分的经济泡沫。于是,在平日闲聊中,邻居大妈可能更愿意相信物价不跌反涨,你就可以搬出权威人士的话:“银行行长都发话了,要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物价……”
3.借用各行业权威人士的话
在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权威人士,比如文学领域里的茅盾、鲁迅,艺术领域里的梵高、贝多芬等。当我们强调语言是多么重要的时候,不妨搬出语言大师林语堂的言论:“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使用起来不同于其他工具。”
4.借用上司的言论婉拒对方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可以借助上司的言论进行拒绝,比如“前几天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我怎么能带你去呢”,或者说“这件事我做不了主,我会把你的要求向领导反映一下,好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