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双元性创新的实现路径与方法--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9763
  • 作      者:
    作者:李正锋//张倩//高蕾|责编:徐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双元性创新是企业在开发现有创新能力的同时,探索长久竞争优势新机遇的创新活动。寻求双元性创新平衡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待解难题之一。本书从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首先在理论层面揭示了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运行与演化机制,以及企业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促进双元性创新活动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其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访谈构建了相关概念模型,基于有效样本数据对所提概念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进而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了华为、中兴等本土知名科技企业的双元性创新的经验;最后得出在企业创新网络模式下提升知识流动效率可以有效平衡和促进双元性创新活动的基本结论。 本书适合于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高校师生、研究者阅读,亦可供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
  从国际上看,全球科技革命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高精尖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正在引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深度调整。科技革命酝酿巨大变革力量,当技术本身或其使用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时,就会出现拐点,带动相关科技及产业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曾经错失世界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当今的信息化深度革命为我国提供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好的机遇窗口,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我国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战略选择。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科技发展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跃升转变的历史新阶段。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 11 234.1 万人,居世界*位,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位居全球前列,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力源泉,是各国研发投入*活跃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从美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来看,一系列划时代的原始创新都直接来源于企业。例如,美国通用公司贝尔实验室在通信领域、波音公司在飞机领域、福特汽车公司在汽车生产领域、杜邦公司在化工领域、美孚公司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原始创新,为美国科技领先做出重要贡献,推动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正在从以模仿制造和引进技术为主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发产业化相结合的新阶段。产业技术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向市场导向的企业引领创新模式转变。2021年,我国各类企业研发经费超过2.15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的76.9%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 。
  在发达国家不断对我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限制和打压的国际背景下,企业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我国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难题,而实施双元性创新是这一背景下的有效尝试。双元性创新即企业同时进行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活动。通过开发性创新,利用现有知识和资源进行渐进式、风险较小的创新活动,以保证当前稳定的收益和生存需要。通过探索性创新,利用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然而探索性创新需要更多研发投入、更长周期的研发积累,创新风险比较大,创新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开发现有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实施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活动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选择。以华为、中兴、比亚迪、海尔、格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先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能够在进行开发性创新的同时,不断推动探索性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企业实践和学者的研究中,对于企业双元性创新行为一直存在着争议。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创新导向,它们在创新目标、创新结果、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很难平衡两种创新行为,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会对组织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平衡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重要性,并试图从具体方法上研究解决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悖论问题(李国强等,2019)。双元性创新所代表的矛盾性思维和管理模式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企业经常面临着开发已有的创新能力与探索新的发展机会的矛盾。如何在保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开展新的创新活动,寻找和培育企业发展的新能力,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要处理好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矛盾关系,单靠自身内部资源的挖潜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创新风险很大。所以企业需要在产业链上寻求多样化的合作伙伴,获取和吸收更多的外部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在获得稳定的短期收益的同时,构建起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开发时效性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发展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基本结构、企业中资源流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之间合作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企业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众多企业在发展规模、技术创新的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技术创新存在分散、封闭、缺乏整合等突出问题,企业之间技术壁垒严重,缺少研发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大多也是分散进行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分离严重,使得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转移科研成果比较困难。此外,当今科技发展的跨学科特征愈加明显,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完全优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面临着创新实践新情境的挑战,使得创新效率和质量难以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和推广开来。我国企业面临的严峻境地,使构建和发展企业创新网络成为我国越来越多企业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实践表明,构建或加入企业创新网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已为国内外众多企业所采用。Rothwell(1991)考察了欧洲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后指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有建设意义的活动,有很多证据表明现在的很多技术创新成果都来源于企业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开放式创新更有利于成功实施创新活动。实际上企业与创新网络中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共生关系,是其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重要渠道,企业既可以整合和利用网络中的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又可以协同技术攻关,减少创新风险。特别是在各国重点投入颠覆性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单个组织的能力,创新突破需要大量的学科交叉知识和专业人才合作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为适应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而寻求优势互补效应的一种新型组织范式。然而无论是现实关注还是已有研究,都似乎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拓展如何影响双元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本书从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重点关注网络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推动企业双元性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作用,为企业同时实施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活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
  1.1.2 理论背景
  本书中双元性创新指的是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其初始概念来源于双元性组织。双元性组织意在说明企业的组织架构要能有效运作当前事业和适应未来变革,并且企业能够根据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实现创新战略目标。此后,March(1991)在组织学习背景下描述了探索和开发活动之间的*立性,奠定了双元性创新的分析框架。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内涵来看,探索性创新更多是技术导向,倾向于研发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创造需求,占领未来市场;开发性创新则更多是市场导向,倾向于迎合现有市场的主流消费需求,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关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探索性创新活动和开发性创新活动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同的战略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而且都有自增强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两种创新方式会争夺有限的组织资源(March,1991;彭华涛等,2022a)。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探索性创新活动和开发性创新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即强调同时开展高水平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和开发性创新活动的企业更容易成功(范丽繁和王满四,2022),组织需要延续并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以保证当前稳定的收益,同时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的动态环境并进行探索性创新以满足未来发展。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双元性创新包含了“平衡维度”和“组合维度”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平衡维度是指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差值,也就是相对的均衡程度,组合维度是指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绝对数值,也就是二者总和(或乘积),认为同时实施探索性创新活动和开发性创新活动能够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更强一些(Cho et al.,2020)。
  目前关于双元性创新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争议,原因在于不同学者对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关系的研究角度不同。例如,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究竟是竞争的还是互补的?在不同层次和条件下,如何解决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进行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前因变量及影响作用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不同学者从组织行为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本书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书在借鉴社会网络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将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融入对双元性创新平衡的辩证思维框架中,使矛盾论中关于二元有机平衡的思想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中得到应用,丰富和深化双元性创新的研究成果。
  企业创新网络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一种新范式,由Freeman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企业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加快创新速度而组建的一种新型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它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有*特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大学或研究机构等外部组织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协同开展创新活动,并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逐渐形成战略协同关系,推动企业创新范式的转变。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高效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绩效。因此,要构建和运行一个更高效率的企业创新网络来解决双元性创新对新知识和互补性资源的需求,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创新网络演化发展规律,厘清和理顺企业创新网络内在的微观运行特点,以充分挖掘这一创新模式的优势和潜力,为解决企业双元性创新难题奠定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多倾向于从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关系或演化动力因素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其内在关联性的系统研究。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无疑对企业同时开展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知识对促进双元性创新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和认同,大多研究均认为知识对这两种创新活动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知识在企业创新网络中的高效率流动则是基础与前提。Chang和Hughes(2012)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可以同时进行高水平的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知识流动有利于开发性创新活动,而同事之间的相互横向学习或者自下而上的知识流动则更有利于探索性创新。Eriksson(2013)在探究了项目型组织不同层次上知识流动和扩散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后指出,基于知识流的协调机制有助于企业双元性创新活动的实现。然而对于知识流动效率究竟如何影响企业获取和吸收外部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双元性创新活动,现有研究成果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问题和创新点 6
1.3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8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
2.1 理论基础 13
2.2 双元性创新的相关研究 34
2.3 企业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 41
2.4 知识流动的相关研究 47
2.5 高管团队承诺的相关研究 54
2.6 现有文献述评 58
第3章 企业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61
3.1 企业创新网络的界定 61
3.2 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 66
3.3 企业创新网络的合作关系 68
3.4 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化 70
第4章 企业创新网络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 87
4.1 双元性创新的界定 87
4.2 双元性创新平衡机制 89
4.3 企业创新网络中影响双元性创新的关键因素 95
4.4 企业创新网络中双元性创新的实现路径 99
第5章 知识流动效率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 109
5.1 企业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 109
5.2 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评价研究 115
5.3 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双元性创新的关键因素 128
5.4 知识流动效率对双元性创新的影响路径 132
第6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138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138
6.2 理论模型的构建 145
6.3 变量选择与测度 146
6.4 调查问卷设计 151
6.5 数据收集 154
第7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160
7.1 样本描述性统计 160
7.2 正态分布检验 161
7.3 信度和效度检验 164
7.4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78
7.5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186
7.6 结果分析与讨论 194
第8章 企业创新网络与双元性创新的关系:多案例比较研究 199
8.1 案例研究设计 199
8.2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201
8.3 案例内分析 202
8.4 多案例间比较分析 209
8.5 案例总结 217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218
9.1 主要结论 218
9.2 管理启示与对策建议 222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226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246
附录1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访谈提纲 246
附录2 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管理的调查问卷 248
后记 2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