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举债给企业家的金融思维
1 为什么企业家借入资金是一种有力的经营战术?3
2 金融家分析企业家时着力于哪三个要素?4
3 企业家动态调整企业股债资金比例受限吗?6
4 企业家何时需要考虑资本成本?8
5 五五开还是二八开的股债比例对企业的价值更大?9
6 贸易企业家为什么常常让供应链金融家控制自己的货物及资金账户?12
7 融资期限的错配程度,为什么是判定企业家激进或保守的依据?13
8 金融家为什么常常用各类比率作为企业“体检”指标?15
9 金融家与企业家双方投融资合作的临界点在哪里?16
10 很多企业家高息融资失败是否源自政府的利率管控?18
11 金融家为什么总是在合同中限制企业家再融资?19
12 金融家会给负债累累却有新产品机会的企业家提供融资吗?21
13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死于流动性陷阱?22
14 为什么企业家更容易与债权金融家而不是股权金融家进行合作?23
15 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反而容易被密切往来的金融家“敲竹杠”?25
16 为什么金融家对企业家给出的融资价格往往相对固定?26
17 为什么金融家对非出资的企业业务还是会设置门槛?28
18 金融家用什么评价工具来盯住企业家的还款能力?30
19 金融家会从哪些角度对债权融资的企业家进行画像?32
20 金融家持有的企业贷款资产包如何应对利率变动冲击?34
21 金融家如何衡量企业已发行债券的涨跌幅度和速度?35
22 企业家选择融资租赁与金融家合作的好处?37
23 为什么企业家最好能在自己发行的债券上设定提前赎回权?39
24 企业家何时需要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特别的融资工具?40
25 企业家借款后何时应该借新还旧?42
26 企业家珍惜自己的融资声誉会有多大的收益和成本?44
第二篇 入股给企业家的金融思维
27 金融家确定的新产品投资额是企业家自有资金的多少倍比较合理?49
28 金融家有时候为什么愿意收购企业家的更多股份获取控股权?50
29 金融家应该如何估算企业家的股权资本回报率?52
30 企业家发债时用什么可参考的利率定价工具?53
31 企业家发行股票时考虑优先认购权有什么好处?55
32 除权和除息为什么需要区分登记日和除权除息日?56
33 为什么企业家决策时不必考虑每位股东对风险厌恶的态度?57
34 企业家应该选择去什么样的股票市场发行上市?59
35 企业家为什么往往必须打折卖出大宗股票?61
36 企业家的股票在市场上何时会出现大额持有者?62
37 外部收购压力会使企业家变得更努力还是更差?63
38 为什么金融家在寻找与企业家有关的“阿尔法”?64
39 金融家怎么给企业家的股权或股票定价?66
40 股票市场的金融家如何考量一个企业的特定风险?68
41 金融家如何判断企业家的业绩表现是否跟随市场大势走?69
42 企业收入的微小变动为何会引起企业股价较大变化?71
43 为什么金融市场对企业家的业绩反应往往充满巨大偏差?73
44 企业家如何对信息披露前后的价格变化程度进行考察?76
45 为什么企业的业绩在金融市场中常常表现为黑天鹅或者灰犀牛?77
46 金融家如何定量评价企业家的经营业绩表现?78
47 为什么金融家对企业家容易“长期低估、短期高估”?80
48 为什么越是创新的项目,企业家越需要让创新者享受未来的期权收益?82
49 股票分红与否会影响企业的市值吗?83
50 企业家发放红利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吗?84
51 金融家如何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作整体评估?87
第三篇 洞察企业家管理的金融思维
52 企业家如何运用金融指标预测自己的财务危机?91
53 金融家如何确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控制能力?92
54 金融家最看重企业家之间并购后的什么价值?93
55 企业家如何做好供应链金融以适应互联网时代?95
56 企业家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需要把握怎样的分寸点?96
57 为什么大的企业家可以对金融家做到“店大欺客”?98
58 企业家选择借款还是入股的金融家?99
60 金融家如何看待企业的集中程度?102
61 企业的竞争战术中哪些需要金融家以“多投资”方式支持?103
62 有竞争对手是否影响企业家去金融家那里融资?104
63 金融家在支持企业家遏制竞争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106
64 企业家在并购时选择换股还是现金?107
65 小型私营企业与大型上市企业有哪些价值差异?109
66 企业家做好内部绩效管理与成功获得金融家融资的关联度大吗?111
67 企业的成长曲线取决于哪些要素以及如何组合?112
68 金融家为什么不用期末与期初比值来考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114
69 企业家和金融家看待投资项目时有什么不同?116
70 金融家一般分几个角度看待企业家的业绩回报率?117
71 企业家如何借鉴金融家视角快速辨别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119
72 企业家如何借鉴金融工程思想做好“假设推理”的思考?120
73 企业家为什么需要用金融期权思维洞见业务的“机会和债务”?123
74 如何定量化评估企业家与金融家协议中的权责?126
75 企业家实施股票期权为什么需要设定行权时间?128
76 企业家在长期看好业务的情况下如何借鉴金融套期保值工具保护企业?129
77 为什么企业家管理存货与管理现金有相通之处?131
78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在管理应付账款时容易忽视其中的现金折扣?133
79 为什么企业家决策投融资方案要充分考虑后悔程度?134
80 未来10年利息率的变化,为什么是企业家战略方向研判的好工具?136
81 制造业企业家如何从金融工具上观察到物价趋势?138
82 为什么金融家越来越喜欢用科技来实现对企业家的服务?140
83 企业家在累计投票制中如何控制董事的选举?141
84 为什么金融家尤其看重企业家的用户增长数据?142
85 企业家能从递延税款中得出自己缴税多少的信息吗?144
86 企业家如何“以终为始”防止最开始方向的错误?146
87 企业家在投资的风险决策中尤其需要关注哪三个重要因素?148
88 为什么企业内部市场化比企业外部市场化更重要?149
89 企业家实施股权期权计划,有哪些做法?151
90 为什么金融家对企业的控制权有利于企业家管理内部的管理层?152
91 如果说金融家是企业家的外部人,那么企业家对内执行层来讲也是外部人?153
92 金融家同时投资好几家企业股票比投资一家好?155
93 为什么企业家应该战术性地给金融家释放利好和利空信息?157
94 没有金融家介入时能否更易与另外的企业家实现金融合作?160
95 企业家让渡多少控制权给金融家会觉得自己不亏?161
96 为什么越是高科技公司的企业家越主动需要被金融家控制?163
97 从金融家角度看企业家参加EMBA等教育培训有什么用?164
98 企业家为什么总是喜欢风险但又要减少风险?166
99 企业家如何将自己的冒险精神尽可能地定量化?168
100 不在企业内部的金融家如何监督企业家?170
101 企业家为什么需要发出信号让金融家更懂自己?171
102 金融家在融资中持续监督企业家有什么好处吗?172
103 为什么企业家要避免给金融家带来赢者的诅咒?173
104 是否有好的定量指标判断企业家和金融家的强弱关系变化?174
105 为什么金融家总是将自己的募资业务与融资业务捆绑给企业家?176
106 金融家到企业套利投机的原理何在?178
107 为什么企业家和金融家对风险的描述常常莫衷一是?179
第四篇 服务企业家个人的金融思维
108 企业家购买财富管理产品时为什么需要辨别净值型或非净值型?185
109 为什么提供给企业家的私人银行服务总是分级分类的?186
110 企业家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为什么无法做到事前验货?188
111 为什么金融家提供的保险金融服务总是保全额但费用高?189
112 金融在企业的家族传承中如何发挥作用?191
113 如果说企业家生产产品或服务,那么金融家具体生产什么?193
第五篇 制定政策给企业的金融思维
114 宏观上的紧缩金融政策如何传递到企业家手中?199
115 宏观金融利率的一点变动会导致企业家的融资寒冷吗?200
116 为什么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减息减税对企业家很重要?202
117 宏观上利率的加息降息是怎么传递到企业家手中的?203
118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往往感受不到宏观利率在自己手中的传递?206
119 紧缩宏观金融时为什么容易把“好”企业家“错杀”?209
120 企业家管理汇率风险时需要盯住哪个重要因素?211
121 企业家适应宏观金融环境“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具体指什么?213
122 为什么企业家需要考虑3~50年的长周期?215
123 从英镑与欧元的历史看,企业家去欧元区投资可行吗?217
124 企业家在国际业务中可以选择哪些国际货币?219
125 对于企业家而言,浮动汇率好还是固定汇率好?222
126 涉外企业家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行动中观察出什么?223
127 为什么不能用黄金来避免全球汇率波动对企业国际业务的冲击?225
128 为什么企业家在国际业务中需要关注美元指数的走势?227
129 美元指数的变化一般会引起企业的什么变化?229
130 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产权制度会影响金融家对企业的融资?231
131 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国家的整体资产负债表中处于什么位置?233
参考文献235
后记239
金融的价值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单元。如何让金融为自己的企业做好服务?几百年来,金融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企业因为金融而兴,也因为金融而亡。企业中,使用金融这一工具的决策者往往是企业创始人或重要岗位的管理人,他们是“企业的家长”。
作为企业家,既要利用金融保持盈利的增长,防止在竞争中不失速、不掉队,又要防范金融给企业带来过度加速,“车子开得过快,突然被刹车”,将是灾难。对于这类“跷跷板”的头疼问题,此书以“问题一答案”的形式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答,相信这对于企业家更好地明晰金融原理、更好地掌握与金融家谈判、更好地把握金融服务的分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推荐此书,希望它能成为企业家枕边读物的一个细分参考选项。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李迅雷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资金需要投进好的企业,彼此的需求都很强烈。但是为什么互相找不到呢?是因为“语言不通”。怎么让企业家和金融家能够真的互相听懂,这是个大难题,需要一个翻译家来解决。
得到高研院第0期马天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家。他的这本书是针对企业家和金融家怎样打交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这两种人如何合作的专著。作为得到高研院的发起人之一,我很骄傲。
——逻辑思维、得到高研院创始人 罗振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构成的市场由原来以现金现货交易为主导逐渐进入以信用融资交易为主导的阶段。企业与金融更加紧密相连,企业家与金融家广泛直面合作。
企业家进行金融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信用环境的重要内容。企业的金融管理,贯穿企业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四个维度,对应了金融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股性资产和债性资产的相互结合,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体系。
企业家面临这种交错融合,如何高瞻远瞩?反之,金融家服务企业家时,如何更加有效?一个可能的高效方式是双方构建看齐的认知方式,从原理、原则、道理层面去把握企业经营、去拓展金融业务。这种认知方式,是思维层面的凝练,如果凝练后,形成了可以解决问题的“模式”,说明掌握了做事情的方法论,构建了科学上“模型”。
阅读此书,看到作者在尽力构建这种企业与金融合作的认知方法论,深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此推介给读者朋友们,愿其能成为企业家们和金融从业者合作时的工具。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恒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