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力:作者之一汤献华有丰富的企业研究、实践经历,深入华为的研究长达二十余年。作者之一刘宏基曾经有数年在华为工作的经历,可谓是华为成长史上的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
2.内容力:本书从任正非有效应对熵增定律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华为如何从三无公司(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到成为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直至成为撼动世界的国ji级企业。任正非作为一个大龄创业青年,没有任何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不掌握电子通讯业的核心技术,也没有钱,却能在短短的 30几年,把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做成一家拥有近二十万高素质人才的世界电子通讯业翘楚。随着华为成为一家现象级企业,介绍华为的文章和书籍也层出不穷,很多都是用“归纳法”去总结华为的最佳实践,甚至形成各种模型,方便学习者“依葫芦画瓢”,但常会让人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完了之后总觉得不过瘾、不解渴。而《华为熵战》是用逻辑严密的“演绎法”,带领读者一步步去发现华为方法论背后的源代码,所以读起来感觉酣畅淋漓,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毫无疑问,华为是一家现象级企业,所以市面上研究华为的书很多,为什么本书还要来凑热闹?因为华为的探索实践很丰富,看华为有多种角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研发、营销、从战略到执行、财经、数字化转型等,甚至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多本书。然而,只有找到一根主线把它们整体串起来才能避免眼花缭乱进而掌握要领。就像晾晒衣物一样,有衬衣、裤子、袜子等,颜色各异,功能不同,样样不可或缺,但只要将其挂上晾衣绳,一切就井然有序、一目了然。
那么,华为的那根“晾衣绳”是什么?
本书的研究结论是:反熵增。
反熵增(熵减),就是华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晾衣绳”,经由这根晾衣绳穿透,华为发展中不变的底层逻辑便水落石出,此时我们再去看任正非在各种情况下的决策,就不再是雾里看花、管中窥豹,而是洞若观火、成竹在胸。也就是说,找到了这根“晾衣绳”,就能更好地“看透”任正非、理解华为,我们也就能从表面纷繁复杂的华为之“what(做了什么)”“how(如何做)”中,找到华为之“why(为什么做)”,进而便可举一反三。
任正非在一次与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卫伟教授交流管理问题的时候发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管理的本质是构建秩序,有序就是熵减,无序即是熵增。本质上,管理之道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确有相通之处:企业生命周期演进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失去发展动力直至最终走向死亡的。
理通百事通。2012年,任正非在与2012实验室的专家座谈中,第一次在内部提到了熵。他说:“我把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15万人(2012年华为员工总人数)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绝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自此,任正非就把“反熵增”纳入思考华为管理问题时的重要考量:在他看来,熵增定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抓住了这一规律,就能穿透企业管理中的诸多表象迷雾,直击事物的本质。熵思维,自此成为任正非海纳百家思想后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华为彻底贯彻。这在全球企业界是一个创举。
实际上,任正非在通过黄卫伟教授特别关注到熵增定律之前,他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行动就已有不少与反熵增有暗合之处,只不过,那时的他还未将其上升到系统理论高度。正是“熵”,让任正非得以用一个高度贴切的科学术语精练概括出华为的重要管理思路,这可以用任正非多年来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来表达:企业如何持续充满活力?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这不仅仅是任正非之问,也是东西方所有企业家之问。
理论篇
第1章 熵增定律:生命与非生命的终极定
问:为什么要学熵增定律
反熵增:华为的“晾衣绳”
熵增定律:科学第一法则
释:熵之形
解:从无序到有序
结语:从熵世界观到熵思维
实践篇
第2章 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
开放之道
开放之术
结语:开放是负熵之始
第3章 远离平衡态: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职级体系
华为分钱法
华为分权法
华为分机会法
华为分荣誉法
结语: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到价值追求
第4章 非线性:方向要大致正确
战略非线性
文化非线性
运营非线性
结语:企业是企业家专注力的微积分
第5章 涨落: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人才计划
人才有效管理
结语:呼唤有集体意识的英雄
解析篇
第6章 企业家是企业的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从无序到有序的推手
任正非:华为的麦克斯韦妖
与熵共生
结语:这世界有条路叫“任正非路”
后记 任正非的熵思维与稻盛和夫的量子思维
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