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都城考
《左傳》中提及之晉都共有翼、絳(故絳)、新田(新絳)三處,桓二(710 B.C.)《傳》:“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伐翼,弑孝侯。”(第98頁)《集解》:“翼,晉國所都。”(第98頁)僖十三(647 B.C.)《傳》:“秦於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第224頁)《集解》:“雍,秦國都。絳,晉國都。”(第224頁)成六(585 B.C.)《傳》:“晉人謀去故絳……夏四月丁丑,晉遷于新田。”(第441—442頁)其中,據近代多次考古發現及學者反復考證,已可確定新田位於今侯馬市晉國都城遺址。而關於翼與絳之地望,則至今仍未有定論。或認爲翼、絳實爲一地,在今山西翼城縣境,或認爲翼、絳應爲兩地,則兩地分别位於何處又有較大之分歧。
鄒衡《論早期晉都》認爲翼或位於翼城縣南梁故城遺址,絳則與晉國初封之唐同地,位於翼城縣與曲沃縣交界處之天馬—曲村遺址。李伯謙《天馬—曲村遺址發掘與晉國始封地的推定》認爲唐、翼同地,位於天馬—曲村遺址。謝堯亭《北趙晉侯墓地初識》認爲天馬—曲村遺址絶非絳,應爲翼或早於翼的另一晉都。周健、侯毅《關於晉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認爲天馬—曲村遺址應爲絳,翼城縣南梁故城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應爲翼。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認爲天馬—曲村遺址并非唐、翼或絳,而最有可能爲燮父所徙居的晉。翼城縣葦溝—北壽城遺址可能爲絳,南梁故城遺址可能爲翼。任偉《西周封國考略》認爲翼在天馬—曲村遺址,絳在葦溝—北壽城遺址。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認爲葦溝—北壽城遺址并非是絳,絳須在澮水流域中流鄰近絳山處進一步尋找。以下爲山西翼城縣、曲沃縣天馬—曲村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南梁故城遺址分布圖,提供讀者參照。
綜上所述,近代多次考古發掘使得學界已基本認同翼、絳應爲二地。早期學者或認爲絳當在天馬—曲村遺址,但隨着後續新的考古進展,尤其是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的發現,天馬—曲村遺址作爲絳都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此後王立新、任偉等學者多認爲絳應在葦溝—北壽城遺址,但也存在一些異議,如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絳都之得名,當與‘絳山’‘絳水’有關,所以,其位置或許在絳山周圍附近,而今葦溝—北壽古城距離絳山相對較遠,所以這裏恐怕不是故絳之所在。”然而鄒衡《論早期晉都》:“葦溝—北壽城遺址曾發現戰國至秦的‘降亭’陶文,‘降亭’即‘絳亭’。我曾以爲‘晉之絳地,字本作降’,‘絳地名的涵義,很有可能就是從山坡上降到平地的意思。’”鄒衡根據葦溝—北壽城遺址曾發現戰國至秦的“降亭”陶文,認爲“絳”本義爲“降”確實有一定道理。而葦溝—北壽城遺址之地勢則正如《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所言:
葦溝—北壽城遺址本身也可分爲兩部分:北部在山坡上,南部在平地上;第一期遺址都發現在北部,而從第二期開始主要分布在南部,“降亭”陶文也恰好出土在南部。這樣,從早期到晚期,從北部到南部,人們就不難形成“降”的概念。
任偉《西周封國考疑》亦曰:
葦溝—北壽城遺址可分爲南北二部分,北部包括後葦溝村與葦溝村之間,鳳家坡村亦在其内,地處綿山(覆釜山)東南,屬於由西北而向東南,高差約50米的坡地,南部包括葦溝村以南,老君溝村以東,北壽城村亦在其内,與翼城縣城連成一片,則屬於平坦的盆地。南北兩部分落差50米左右,古城位於盆地,正好形成降的概念,或許絳都之名正由此而來。且即使“絳”真與“絳山”“絳水”有關,葦溝—北壽城遺址只是相對新田遺址與天馬—曲村遺址而言距離絳山較遠,其本身距絳山不過十餘公里。
其餘認爲葦溝—北壽城遺址并非絳都的主要理由還包括其遺址規模較小與距離聞喜縣(曲沃)較遠等,但這皆是當初相較於天馬—曲村遺址而言。如今天馬—曲村遺址已基本不可能作爲絳都,則葦溝—北壽城遺址成爲絳都的可能性應重新受到重視,對此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一文已做過論辯,此處不再贅述。
葦溝—北壽城南部平地遺址的繁盛期恰好是從西周中晚期開始的,就年代而言具備作爲絳都的條件。而在出土文物方面,葦溝—北壽城亦含有大量晉文化遺存,《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在遺址南部平地,葦溝村與北壽城之間,我們發現了一座城址。在此城址内,晉文化連綿成片,地面上遺物俯拾皆是,斷崖上的灰層、灰坑隨處可見。”
綜上所述,在未有新的考古發現以前,現存的遺址中葦溝—北壽城遺址爲絳的可能性最高。
翼都地望主流説法大抵分爲天馬—曲村遺址與南梁故城遺址兩派,王立新《關於天馬—曲村遺址性質的幾個問題》:
《史記·晉世家》:“翼,晉君都邑也。”司馬貞《索隱》云:“翼本晉都,自孝侯已下一號翼侯。”雖未明言徙都於翼,但由晉侯而稱翼侯,自當是國都更遷的緣故。與魏國遷都大梁之後,於王名前加“梁”字乃是類似的情况。故孔穎達《毛詩唐譜正義》就更直接地説:“昭侯以下又徙於翼。”可見,晉國都翼可能始於昭侯。而天馬—曲村遺址則至少從西周中期偏早即已步入了繁榮時期,顯然與以翼爲都的年代不合。再者,昭侯别封文侯之弟成師於曲沃之後,曲沃發展很快,以至於“邑大於翼”。今聞喜西南古城址即所謂古曲沃的規模遠小於天馬—曲村遺址。顯然,以天馬—曲村遺址當翼是很不合適的。
本書交通路綫之論述以《左傳》記載的時間範圍爲斷限,涉及翼都的部分極少,因天馬—曲村遺址難以作爲翼都,且翼城、曲沃縣一帶又并無新的考古遺址發掘,所以本書暫將翼的位置定於南梁故城遺址。
晉國雖曾多次遷都,然無論作爲都城時間長短或交通網絡之輻射狀態,新田無疑是晉國交通核心。本書以晉都新田爲基準,分北向、東北向、東向、西南向四節,説明自新田輻射晉國全境之交通路綫。
摘自徐鼎鼎著《春秋時期齊、衛、晉、秦交通路綫考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一章 齐国交通路线考论
第一节 齐都临淄南向路线
第二节 齐都临淄西南向路线
第三节 齐都临淄西向、北向、东向路线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卫国交通路线考论
第一节 卫国迁都路线
第二节 卫都帝丘北向路线
第三节 卫都帝丘东向路线
第四节 卫都帝丘西向与南向路线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晋国交通路线考论(上)
第一节 晋国都城考
第二节 晋都新田北向路线
第三节 晋都新田东北向路线
第四章 晋国交通路线考论(下)
第一节 晋都新田东向路线
第二节 晋都新田西南向路线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秦国交通路线考论
第一节 秦都雍东向路线
第二节 秦都雍东北向路线
结论
引用书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