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与政策(精)
0.00     定价 ¥ 21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4981
  • 作      者:
    作者:郭元源//池仁勇//陈利华//陈意锒|责编:陶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传统制造业亟须在新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演进。在此背景下,作者在总结近十多年来对产业经济和技术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依托历年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针对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障碍对改造提升的路径与政策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提出了平台牵引型、共性技术推动型和科技中介催化型三大理论问题并以此回应三大升级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实践界当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的五大对策,以期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书适合从事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相关领域学者及研究生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篇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理论建构与宏观解读
  我国传统制造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环境变化加速产业局势重构,新冠疫情制约产业发展,共同加剧了传统制造业被“低端锁定”的风险。党的二十大明确指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2022)。在当前环境下,传统制造业由于受到人口红利削弱、自主研发能力落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的限制,陷入转型升级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如何高效有效指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在实践界与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篇的核心内容即围绕上述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研究与宏观解读进行总结,深入分析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理论问题与政策环境,对国内外的先进案例进行梳理,并以疫情时期我国制造业的数据验证数字化技术变革给传统制造企业带来的显著提升作用。
  **章 转型升级的核心理论问题
  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这是当前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官方概念。
  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献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产业价值链升级视角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Porter(1985)通过价值链理论提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交互组合,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企业的价值链。制造业升级的过程被视为沿着其价值链的前进过程,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在制造企业原始委托制造、原始设计制造及原始品牌制造等环节创造附加价值。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形成及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流行,文献开始将制造业转型升级视为制造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凭借丰裕的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势,逐渐发展为世界工厂,以从事组装与加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但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变革的深入,为进一步巩固既有竞争优势,中国大量处于工业2.0和3.0阶段的传统制造企业准备开始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其中涉及从生产流程到商业模式多层面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除了作为直接驱动制造规模化精细化升级的智能制造技术外,组织形态、宏观政策及市场环境等要素也对传统制造企业起着重要作用。
  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当今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交替之际,一方面,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战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从供求关系和全球价值链两个方面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强烈冲击。面对业已到来的智能化浪潮,中国仍有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处于工业2.0和3.0阶段,面临着彻底淘汰、渐进式升级、颠覆式重构、制造业服务化的方向选择。目前来看,本书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制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一)对于平台类新型组织形态方面的融入不足
  传统制造模式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层级来组织生产,以单个个体传统工厂为核心主体的经营模式。随着数字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重构,数字化正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方向蔓延,逐步渗透经济内核,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阶段也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入实体经济层面。在此局面下,通过在制造业全生产流程上将生产资源模块化、智能化、弹性化地与需求进行对接的新型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应运而生,其中平台类基础设施被誉为是21世纪*亮丽的商业形态,具有集约、高效、灵活等特点,在学界被视为传统制造企业参与数字升级的中心焦点。然而,就目前业界的应用情况来看,我国传统制造企业在平台方面的应用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方面,企业在组织层面的应用动力比较缺乏。由于平台关系是高度非对称的,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作为平台参与者而言议价能力弱,与平台之间的合作常常浅尝辄止,难以为自身的转型升级寻求关键性的帮助,缺乏加入平台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新型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虽然制造业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共享制造、协同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探索,但是商业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具有细分行业多、产业链条长、利益分配机制复杂等特征,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仍需时间。
  (二)转型升级过程存在技术瓶颈
  传统制造企业朝向智能化、高级化的升级过程,需要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物联网等技术基础设施和软件设计能力等数字化能力的支撑。当前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尚不成熟,难以为制造业智能化、高级化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基础技术设施和数字化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不一,存在企业数字化内网和外网支撑能力不足、企业内部设备标识化进程落后等问题。同时在企业内部的设备信息和信息系统的连接上还存在很多信息孤岛,导致制造资源数据难以实现集成和共享,影响了进一步的协同应用。在宏观层面,目前我国在技术供给体系整体上仍存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缺乏统筹、部门间资源分散、过于追求短期市场利益、未形成良好的引导与支撑体系等问题,导致当前制造行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够强,研发主体缺失,严重制约了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理论建构与宏观解读
**章 转型升级的核心理论问题 3
第二章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政策环境 9
第三章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鲜经验与典型模式 17
第四章 数字技术变革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影响机制 26
第二篇 平台牵引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理论研究
第五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39
第六章 传统制造企业构建数字平台的案例研究 45
第七章 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平台参与机制 53
第八章 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平台的互动演化机制 65
第三篇 共性技术推动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理论研究
第九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81
第十章 传统制造业共性技术识别与渗透分析 99
第十一章 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盲点破解 113
第十二章 科技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创新供给模式研究 124
第四篇 科技中介催化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理论研究
第十三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137
第十四章 科技中介嵌入对传统制造集群的提升机制 159
第十五章 科技中介与传统制造集群的互动演化机制 186
第五篇 新时期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保障与对策
第十六章 以经济发展实体化明确战略导向 203
第十七章 以制造企业精益化提升产业单元 207
第十八章 以产业集群高级化优化产业组织 218
第十九章 以融资机制多元化增进变革资源 233
第二十章 以公共服务精准化提供引导保障 242
参考文献 25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