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记忆·续篇》:
设备买回来后,日方派技术人员来安装、试车,提供一条龙服务。这台机器的车速比较快,产量一天10吨左右,生产的薄型纸,可以用来印刷报纸、生产本子。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日本人打过来,一开始华盛的生产还是正常的,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由于产品销售量大、能赚钱,到1938年就有日本商人眼红看中了。这个日本商人在上海有纸业株式会社,到苏州找曹廉逊谈合作,就像强盗一样硬租。谈了几次后,曹廉逊迫于压力只能服帖,然后厂就让给日本人经营,他就只拿一点股息,没有经营权了。日本人还派了士兵守在工厂门口。当时华盛厂的产量,全部机器加在一起要五六十吨,量比较大,而且纸的品种比较多,有厚有薄,所以华盛厂比红叶厂吃得住。
抗战后期,日本投降前,曹廉逊通过种种办法,收回工厂、恢复生产。没过多久,国民党回到南京,成立了一个负责清算敌伪产的部门,当时有一个主任姓张,到苏州来调查有没有敌伪产。调查后,就说华盛厂跟日本人合作过,门口有过日本兵站岗,马上贴封条,勒令停工,所以华盛厂多灾多难呀。曹廉逊就通过其他方式,包括贿赂,终于在1945年年底,要回了华盛造纸厂。从1945年开始一直保持生产,各方面也比较正常。
华盛造纸厂有两三千个员工,所以整个枫桥镇,都有华盛造纸厂的工人居住生活。我们有一个老员工,是解放以前老板手下的职员,曾经说过他们当时凭华盛造纸厂的徽章,到石路去吃面吃饭,可以赊账,因为(徽章)背后有号,一查就知道是哪个员工。
1950年,华盛造纸厂所有产品被上海的中国土特产出口总公司收购,属于统包统销,这样生产很稳定,工厂运营一直蛮好。50年代开始公私合营,华盛是苏州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之一,市里派工作组进来,曹廉逊也很快同意了,说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在华盛造纸厂当厂长的年数算长的,其他(厂长)换得很快。后来在接近关厂的时候,我和办公室主任说,要把华盛的所有材料转交到档案馆去,相关资料保管保存得非常好,专门有两间房存放。其中关于公私合营的材料也有,1954年11月批准,有公方代表、工会代表等4个人(签字),4个私方代表(签字),曹廉逊一个,(他的签字)是毛笔,字写得漂亮的。公方入股后是控股,经营权归公方。华盛厂就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曹廉逊后来是挂名的副厂长,本人到上海去了,有工资,再拿点股息,日子也很好过。
公私合营后,厂就回到人民手里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华盛的生产搞得轰轰烈烈,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后来增加到4台造纸机,生产一直不错。后来因为“武斗”停了一段时间。华盛厂本身属于县团级企业。苏州轻工系统(造纸行业)的县团级企业我印象中只有两家,红叶和华盛,两家造纸厂的人多,产量也大。
华盛造纸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江苏省内甚至国内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江苏省不少纸张的标准,都是华盛制定的。华盛厂的年产量是2万多吨,销售额在9000万元左右,一个亿不到。和红叶厂比,后者的产量更高,但是红叶厂不生产薄印纸,全部都是黄板纸,华盛的档次要高一点,利润也是华盛高。(华盛)纸的层次高,各个品种都有,比如扑克牌纸、文化用纸等。华盛造纸厂比较辉煌的时候,厂长姓于(音),他之前也在红叶纸厂工作过,这个时期正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计划经济时有各种硬性规定,工资是不能动的,产量是下达指标的,(产品是)统包统销的。转制之后可以发奖金了,超产的部分工厂可以自己做主。于厂长就处于那个阶段,国家政策相对松动,又是紧缺经济,产品销售没有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