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循环经济发展概述
1.1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1.1.1 循环经济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 E. Boulding)在1966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到循环经济理念。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像在茫茫太空中飞行的一艘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通过不断消耗自身的资源而生存,但资源储备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人口和经济无序增长会使宇宙飞船资源消耗增加,*终耗尽。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废物会对飞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伤害飞船上的乘客,这种情况下,飞船就很容易坠毁。地球也一样,如果人们持续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和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社会随之崩溃。鲍尔丁提出,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必须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用“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要从“资源消耗型”转为“生态型”;从“开放式”转为“闭环式”。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经济发展不能单纯追求产量,更应该体现福利和优惠。1989年,英国科学家大卫 皮尔斯(David Piarce)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并将其分为自然循环与工业循环两部分[1]。
1.狭义的循环经济
狭义的循环经济[2]认为,自然资源构成了“经济-社会”系统赖以生存的一个外部条件,它是一切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初来源。当资源从自然界中开采出来之后就进入“经济-社会”系统,被用来生产出各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消费活动、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终都排放到环境中。
在物质流动环节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路径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徐嵩龄[3]将其概括为三大类五种:第一类是在“资源”环节,“不可再生资源”采取“替代”技术,即以“低稀缺性资源”代替“高稀缺性资源”;“可再生资源”采取“恢复”技术。第二类是在“经济-社会”系统的生产与消费环节,采用“资源消耗减量化”技术。第三类是在“环境”环节,既可对环境废弃物采用“安全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又可采用“循环利用”技术。
通常来讲,狭义的循环经济需要兼顾成本和效益,往往会导致几种途径选择的相互竞争,处于“环境”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只是解决资源环境的五种技术途径之一,并不具备唯一性、针对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可行性的约束[4]。从这个层次看,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模式,即以资源的高效率、综合和循环利用为方式,其宗旨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2.广义的循环经济
广义的循环经济不仅包括狭义的定义,也包括“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耗用减量化以及“资源环节”的替代、绿色设计等预防性措施。较为正式的、广义的循环经济定义是建立在“3R”原则基础上的。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实践的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定义: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原则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消费、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
范跃进[5]等认为,循环经济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系统,主要目标是追求这三个系统间的理想组合状态。马世骏等[6]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问题,即以人为本的生命及其栖息劳动环境、物质生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吴绍中[7]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冯之浚[8]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从强调人力生产率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即所谓“四倍跃进”。
吴季松[9]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张录强[10]等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指出这个系统是在把握自然生态、经济循环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逐步建构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可见,广义的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
3.我国通用循环经济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弃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弃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弃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强调“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这是我国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推行的核心理念。
从宏观上看,循环经济包含五个重要概念:一是以生态工业链为循环经济发展主线;二是以生态工业园为循环经济发展载体;三是以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四是以物质资源减量化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以经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为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
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应当包括资源开采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共四个部分。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和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传统工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而解决环境与发展间长期存在的尖锐冲突。
1.1.2 循环经济基本特征
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经济,它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形成的单向流动,流动过程中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呈现“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在传统经济中,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被高强度地提取出来,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通常是资源一次性利用,表现为粗放的发展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须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为代价。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活动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反馈式过程,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所有物质、能源在循环经济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到*低[1]。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非线性。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线性经济开放式系统转变为非线性闭环式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源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
(2)环境友好性。循环经济以物质在经济系统的循环利用为基础,通常上一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转化成下一环节的生产原料,资源利用效率高,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少。
(3)服务优先性。循环经济是功能型经济,从生产优先转变为服务优先,要求“减物质化”,即在生产、消费、后处理过程中,尽量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循环经济是对“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在整个系统中不只考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还要加入人这个关键要素;在经济观方面,以在资源承载能力内的良性循环为核心;在价值观方面,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评判要同时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和修复能力,对人的要求从简单征服自然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生产观方面,要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科学技术以知识投入代替物质投入,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消费观方面,要求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资源化,并通过行政等手段限制各类一次性产品的消费。
1.1.3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简称为“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减量化原则要求的重点是对废弃物产生的预防而不是产生后的治理,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两个方面。
在实际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在消耗减量化、产品小型化、包装简洁化、排放减量化、信息数码化、材料新型化、消费理性化等方面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使用新型材料、工艺创新和技术改进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产品设计时加强小型化和轻型化的设计理念来降低原材料使用,采用现代化数字存储方式减少纸质版材料,减少过度包装,培养消费者的理性思维等,通过多方举措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量,减少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通过多次、重复使用产品,或者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来提高产品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率,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在生产中,要求制造商依据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便于零部件的更换。在消费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同时*大限度地活化二手货市场,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以二手交易再次进入市场或者捐献给有需要的群体。
践行再利用原则,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能量和产品功能的梯级利用,减少产品的一次性消费并增加其循环使用次数,*终培养人们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减少生态环境中废弃物的产生量。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又称循环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让物质重新返回系统中,将废弃物*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资源化分两种,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物品资源化以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可减少20%~90%的原材料使用量;另一种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减少原生物资使用量,减少量不足25%。
在实际情况中,资源化的主要方式有工业生产废料和余料的资源化、工业产品的资源化、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等。通过资源化的再循环,在进一步减少原始资源消耗的同时,也减少各种废弃物焚烧、填埋处理的环境压力,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图1.1)。
图1.1 循环经济“3R”原则
“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准则,不仅要求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对人的思想提出了转变要求,具有很大的社会变革意义。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相同的,*为核心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我国经济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减量化、再利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3R”原则以*低的资源投入,达到资源的*大化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小化,实现经济活动符合生态系统物质流动规律,进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2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1.2.1 循环经济发展背景及必要性
十六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跨越式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马斯河谷、伦敦、洛杉矶的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一系列公害的发生,使工业革命甚至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人类环境面临着“征服自然”的反噬,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