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292522
  • 作      者:
    作者:潘天波|责编:赵茜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专家推荐

1.《匠心致远》和《好物有匠心》两部大作姊妹篇付梓问世,将中华工匠文明的内涵与外延、代表性工匠技术于古老中华大地的酝酿与创造及其向世界、向现代的传播嬗变,做了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根据的精彩讲述,这是对中华文明阐发的新贡献。

                 ——郑毅,文化学者,央视《中国诗词大会》 策划人

2.这种对中华工匠“小技术”的深度透视,对中华工匠“大文明”的全球展示,构成了《匠心致远》的全部学术价值与意义,为传承与弘扬中华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提供历史基础与理论支撑,为深化与拓展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路径与渠道,也弘扬了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李玫,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大学漆艺研究所所长

◎编辑推荐

1. 作者以独特的全球视角,为你讲述中华工匠技术的全球传播史。扇子,这一日常用来取风纳凉的“小物件”,刚传到欧洲便受到王室贵族的追捧,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马镫的发明,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促使游牧民族崛起,骑士阶层诞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 通过介绍中华传统工匠十大技术物,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了解中华文明。


展开
作者简介

潘天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高级专家委员。主要学术兴趣聚焦工匠文化、全球工艺史和设计史论。著有《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中华工匠》《工匠文化三论》《大漆王朝:汉代漆艺文化研究》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选取中华工匠技术史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型、轮子、马镫、火器、烟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物,讲述它们在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球传播、交往与互鉴的曲折历史,透视了中华工匠技术从物质位移到工匠精神裂变的全球历程,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扇子:从闺房走出的羞涩 (节选)

                                                     潘天波

    扇子是东方中国文化的象征,用来遮掩的扇面已然显示出中国文明的羞涩、含蓄与博雅。中国扇子不仅具有政治化的美学表征,还在诸多艺术领域呈现出社会化的美学功能。在丝路全球流动体系中,中国南方扇子的经济美学力量激活了与之相适应的材料美学、市场美学与社会美学的相继出场,扮演了丝路文明互通、互鉴的重要角色,促进了全球美学的交往、互动与交融,激发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情趣、文艺创作和思想启蒙。透视中国扇子美学的全球流动及其意义延伸,或能昭示中华文明在东方化欧洲社会进程中的美学建构价值。

    尽管中国扇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但是它的身上含有“大文章”。在狭小的扇面上,中国扇子释放出东方文化所能涉及的诸多文化,譬如扇面书法、扇面绘画、扇面雕镂、扇面刺绣、扇面髹漆、扇面篆刻、扇面文学等门类众多的文艺样态。在小说、戏曲和文学叙事中,扇子已然彰显出东方中国文明的智慧、爱情和优雅。扇子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也发挥着它独有的美学建构价值,特别是中国扇子美学的全球流动及其意义的延伸是最值得关注的。尽管沈从文先生著《扇子史话》介绍了中国扇子的发展史,庄申先生著《扇子与中国文化》详尽阐述了中国扇子的历史及其在欧洲的发展,但是扇子文化的美学根源及其在全球流动的意义铺展较少有学者涉猎,这显然不利于对中华扇子文化基因的探讨,也不利于中华美学在全球文明体系中的价值探讨。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以中国扇子为研究对象,站在全球美学史的视角,依据扇子的政治美学、经济美学和社会美学为线索展开,较为详细地探究中华扇子美学的全球流动及其意义延伸,以期确证中华扇子文化的美学根源及其全球意义。同时,对扇子的全球美学史专题研究,亦能为中国技术的全球美学史书写提供一种范式或路径。


马镫技术与欧洲文明

                             潘天波

对欧洲文明而言,马镫技术是毁灭和繁荣欧洲制度的经典案例之一。或者说,马镫技术对欧洲制度文明来说具有革新性的教育意义,它在军事、农业、骑士和制度等层面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在军事层面,马镫技术加速了欧洲兵制的骑士化,进而实现了欧洲的重大军事改革。J. M. 罗伯茨如是指出:“7世纪或8世纪的某一时刻,马镫得到采用;从那时起,重装骑士可以在大部分战斗中所向披靡,直到能够制约他们的武器出现为止。”换言之,技术革新决定战场格局,马镫技术的采用使得欧洲的兵制开始骑士化,欧洲社会里的骑士阶层出现了。或者说,马镫技术迎来了欧洲的骑士时代。美国学者迈克尔·怀特如是认为:“在公元前700至前400年间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具有深远军事意义的三项重大发明:马掌铁、马鞍、马镫。这三大发明都能够使马背武士跑得更快和更远。不过,从军事意义上说,最重要的发明当数马镫,因为它可以使骑马人和所骑的马融为一个有机体,使马的优势得以延伸。”这无疑说明马镫技术在欧洲的军事意义是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作用来自马镫技术使得骑士和马融为一体,骑士和马的优势得到联合,并将此优势转换成战争的优势,甚至成为一个阶层的骑士文明优势。

在农业层面,马镫技术依然融入了欧洲农业革命所产生的庄园制度,为欧洲封建制度的诞生打下基础。因为,马镫技术让骑士在社会中脱颖而出。“骑士代替了中世纪早期通常从农民中征招来的士兵,成为骑士,也就是一名职业军人。用华丽的甲胄装备一名标准的骑士,虽然花费不菲,但全由当地的贵族领主负担。这样一种制度,也产生了真正的封建关系:骑士就是家臣,他要誓死效忠他的上一级封建领主,并为主人去拼杀,以此来换取在主人领地的某个区域以其主人的名义发号施令,征收赋税。这样一种区域性的封建关系,特别适合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那种分散状况。”这样说来,由马镫技术带来的军事革命也在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深刻影响了欧洲骑士阶层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影响封建主的赋税征收。可见,马镫技术改变了欧洲社会制度性质,或成为欧洲封建制度萌生的基石。

在社会身份层面,马和马镫是骑士文明的象征,是骑士时代的身份符号。罗伯特·K.G.坦普尔指出:“正是中国人发明的镫,使西方中世纪的骑士成为可能,并赐予我们一个骑士时代。”马镫是骑士诞生的重要技术性支撑,骑士背后主要是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力量,而骑士们拥有了土地、特权。或者说,马镫成为贵族阶层地位与身份的象征物。在萨曼王朝时代,中国马镫传入波斯,波斯人称中国马镫为“中国鞋”。在10世纪中叶,诗人鲁泰基写道:“我以旧鞋和毛驴而开始自己的生涯。我高升到了过去则必须拥有‘中国鞋’(马镫)和阿拉伯马匹者的行列。”很显然,马镫在鲁泰基看来,是一种身份的特权与象征。

    在制度建设层面,马镫、火药、水磨、轮子等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国际及其封建制度发生动荡和变革。譬如彼得·沃森指出:“随后而来的是中国的两项发明。第一项是马镫,它大大增强了欧洲骑士阶层的权力,帮助产生封建制度。第二项是火药,至少在欧洲,它帮助摧毁了封建制度,因为它削弱了骑士阶级的权力。”a也正如李约瑟所言:“正如中国的火药在中世纪结束时帮助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中国的马镫则在一开始帮助建立了欧洲封建制度。”马镫对促进欧洲封建社会诞生与进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表现在很多制度领域,有军事、经济、宗教、手工业等。譬如伴随欧洲社会结构的变迁和骑士的服役,甲胄匠及其技艺成为欧洲社会重要的需要,以至于工匠行业结构与制度发生深刻变革。

    概而言之,马镫技术对于欧洲的文明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制度文明、经济文明、军事文明等领域,特别是在欧洲封建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深远影响了欧洲的军事、农业、骑士阶层和制度的变革。

 

 磨子的现象与哲学

                                              潘天波

    磨子,一个一直在等待“推手”到来的符号。这位推手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以及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他们用双手推动了这盘全球文明之磨。在磨旁,中国人学会了享受面食的文明,日本人开始了他们的抹茶与豆腐文明进程,非洲人研磨出品尝咖啡的时间与文明,巴西人拥有了蔗糖文化及其文明,墨西哥人的巧克力与玉米文明走向全球,英国人的胡椒和面包文明风靡欧洲……这一切来自两片带有磨齿的磨子,磨子技术使人类走向深远的文明之境。

    磨子的最大哲学是时间哲学。磨子帮助人类拥有了“围磨群语”的欢乐时间,它生成了磨子旁边的“宗教时间”,诞生了人类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时间”。如果没有磨子,闲暇时的抹茶时光、咖啡时光、巧克力时光等的来临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晚得多;如果没有磨子技术,中国地主经济、英国寺院经济、巴西蔗糖经济、墨西哥玉米经济等可能要失去它们历史的文明魅力。闲暇与劳动(经济)的哲学逻辑在磨子技术中得以完美地体现。没有劳动,就失去了闲暇;有了闲暇,劳动就更有动力与特色。换言之,闲暇是劳动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磨子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史诗。


展开
目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 扇子:从闺房走出的羞涩 001

扇子的美学根源:政治与艺术 003

中国南方之扇:经济及其美学 008

流向全球的中国扇子:恩赐与贸易 012

扇子美学意义的全球展开:渗透与转化 017

延伸 025

扇子的现象与哲学 027

第二章 | 磨子:人类文明之胃 029

磨子:作为地方性知识体系 032

磨子技术作为经济:结构与种类 035

磨子技术作为情感:生产与媒介 043

磨子技术作为文明:流动与转化 047

延伸 054

磨子的现象与哲学 054

第三章 | 罗盘:全球空间的延展与冒险 057

罗盘:自然、玄幻与科学 060

走向海洋的中国罗盘技术 064

罗盘技术的全球网络及传播 068

罗盘技术的全球意义 074

延伸 081

罗盘的现象与哲学 083

第四章 | 鼓风炉:远嫁他乡的风娘子 085

鼓风技术迭代发展:从橐龠到风箱 088

鼓风技术的全球网络 094

鼓风技术的全球意义及其批判 101

延伸 105

鼓风炉的现象与哲学 107

第五章 | 耕犁:翻动文明土壤的利器 109

耕犁技术:多彩中华文明的活力 112

耕犁技术谱系:全球分异与支系 116

耕犁技术的意义指向 122

延伸 133

耕犁的现象与哲学 135

第六章 | 轮子:人类想象力的胜利 137

苏美尔的陶轮与车轮技术 140

中国的轮子技术体系 145

欧洲、非洲与美洲的轮子技术体系 151

轮子技术的文明意义 156

延伸 162

轮子的现象与哲学 164

第七章 | 马镫:改变战争的胜算 165

马镫技术的萌芽、定型与西传 168

马镫技术与全球文明 176

“马镫技术论”的哲学批判 181

延伸 184

马镫的现象与哲学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