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共同需求
1.1.2 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
1.1.3 家庭尺度是能源地理研究精细化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意义
1.2.2 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1.3.1 框架结构
1.3.2 理论基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综述
2.1 中国家庭能源研究进展及述评
2.1.1 研究主题与热点
2.1.2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2.1.3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2.1.4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2.1.5 中国家庭能源转型政策
2.2 国际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进展与述评
2.2.1 家庭能源消费研究热点及其主题
2.2.2 发达国家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其趋势
2.2.3 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2.2.4 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
2.3 国内外家庭能源消费研究对比及启示
2.3.1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差异
2.3.2 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差异
3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采集
3.1 青藏高原区情概述
3.2 研究靶区概况及能源地理特征
3.2.1 自然地理特征
3.2.2 社会经济特征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民族文化特征
3.3 数据采集过程及处理
3.2.1 数据采集步骤
3.2.2 数据标准化及预处理
4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贫困评估
4.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
4.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4.1.2 家庭能源用途及其分布
4.1.3 非商品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4.2 能源贫困内涵与方法
4.2.1 能源贫困内涵
4.2.2 能源贫困测量方法
4.3 青海省能源贫困测量
4.3.1 基于现实情景
4.3.2 基于以电取代固体能源的情景
4.3.3 能源贫困和收入贫困
4.4 小结
5 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异特征
5.1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1.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5.1.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5.1.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1.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2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2.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5.2.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
5.2.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2.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3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活动特征
5.3.1 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5.3.2 家庭能源用途量化分析
5.3.3 家庭能源重要性认知分析
5.3.4 家庭能源可得性分析
5.4 家庭用能结构空间比较(交通用能)
5.4.1 出行交通方式
5.4.2 交通用能结构
5.4.3 节能政策响应
5.5 小结
6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分析
6.1 环境效应机理及排放测算
6.2 总体分析
6.3 空间对比分析
6.4 小结
7 典型家庭能源消费物质流建模
7.1 牧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2 农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3 农牧交错区典型家庭能源活动建模分析
7.4 小结
8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8.1 加强政策制定,夯实数据统计
8.1.1 分区制定政策
8.1.2 加强生活能源消费统计工作
8.1.3 加强交通部门能源政策制定
8.2 优化炉灶设备,改造住宅外墙
8.2.1 优化炉灶设备
8.2.2 改造住宅外墙
8.3 推广清洁能源,缓解能源贫困
8.3.1 扩大太阳能应用方式
8.3.2 提高沼气利用技术
8.3.3 倡导清洁能源消费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能源贫困评估
9.1.2 牧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3 农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4 农牧交错区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9.1.5 家庭能源消费环境效应空间特征
9.1.6 家庭能源消费优化策略
9.2 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调研实图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