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研究》聚焦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这一研究命题,沿着“提出问题-问题考察-理论界定和实证检验-方案设计-政策建议”的完整链条展开研究。旨在考察和判定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检验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机制,规划和匹配过剩行业的投资目标区位,并思考如何发挥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为中国积极稳妥地去产能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参考。
该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测度,明确判定哪些行业存在过剩。
准确判断过剩行业是有效治理产能过剩的前提,该书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度了2007-2018年中国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样本的均值还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上,中国制造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从制造业分行业来看,共有9个行业产能过剩: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4个行业为严重过剩;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5个行业为一般性过剩。
(2)构建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的理论框架,并对化解效果和机制进行检验。
从理论分析上,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主要有直接渠道、出口中介渠道和技术进步中介渠道。从经验检验上,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为2009~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找到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运用倍差法进行检验,验证了中国企业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通过机制检验发现,出口和技术进步都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证实了直接渠道的存在。为了进一步揭示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的规律和特点,该书还进行了滞后检验和6种异质性检验。
(3)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过剩行业国际产能合作目标国进行匹配。
以共生思想为指导,从共生单元耦合性、共生模式稳定性和共生环境友好性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把产能过剩的9个制造行业按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特点的不同分成6组,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评价对象,选取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层次分析”改进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按组别进行独立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并重点分析了投资环境排名靠前的国家。
(4)思考如何高效地化解产能过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遵循“指导思想一顶层设计一协调支撑一微观实施”的架构,该书提出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的对策和建议。建议以共生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认清国际产能合作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建立合理的共生利益分配机制和高效的共生环境优化机制;顶层设计上,优先鼓励过剩产能“走出去”,分行业规划海外投资布局,合理有序引导企业到投资环境好、投资风险低、产业契合度高的国家投资;政策协调上,积极建立以产能合作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并加强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作用;政策支持上,应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实施上,做好充分的市场准备,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扩大出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