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耕地撂荒研究
0.00     定价 ¥ 1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8311
  • 作      者:
    作者:谢花林//陈倩茹//李致远|责编:邓娴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分析农户行为、利益相关者、劳动力迁移等理论基础上,构建多尺度耕地撂荒机理分析框架,从地块、农户、村庄、区域尺度上探究耕地撂荒驱动力,采用多尺度建模技术,揭示耕地撂荒多尺度过程机理,并运用博弈论和仿真分析法提出撂荒耕地治理策略,这对于丰富土地变化科学的“格局-过程-尺度-机理-效应-响应”理论和方法,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书适合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地理学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亦可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之一是“土地”振兴,发挥乡村*大土地价值,但由于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农户生计多样化和劳动力迁移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以及一些土地逐渐退耕或转为其他用途,耕地撂荒成为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原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直接撂荒耕地约3000万亩 。据测算,仅2000年至2015年短短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44万公顷(Yao et al.,2017;程维明等,2018);全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达165个(张学珍等,2019),山区土地弃耕率高达14.32%(李升发等,2017)。不仅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呈现面广、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陈倩茹和谢花林,2020),城郊区域的优质肥沃耕地也在加速流失(练绮绮,2018)。1990~2015年,我国流失耕地的60.9%集中在平原地区,并非偏远丘陵山区(程维明等,2018),优质区位耕地撂荒现象的多发态势进一步凸显了耕地撂荒的严峻态势。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耕地撂荒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李升发等,2017),全球耕地撂荒的趋势也很强劲。受社会经济冲击、贸易、体制结构和土地利用政策(Gellrich et al.,2007;Meyfroidt et al.,2016;Müller et al.,2009;谭术魁,2003)的影响,尽管全球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且适合农田扩张的土地日益稀缺(Cramer et al.,2008),耕地撂荒依然成为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在欧洲、地中海地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均不同程度存在。
  大面积耕地撂荒不仅会直接减少耕地面积和区域粮食产量(赵彩杉,2019),引发水土流失(Lasanta et al.,1995),损害区域生物多样性(Obrist et al.,2011)和生态景观(van Eetvelde and Antrop,2004;Beilin et al.,2014),还会带来耕地退化、地力资本损失、传统农业遗产丧失、农户生计改变等潜在影响(Khanal and Watanabe,2006;Knoke et al.,2013)。为遏制耕地撂荒,早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15 号),但耕地撂荒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甚至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段亚明等,2018)。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化,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再次成为当前国内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李广泳等,2021)。202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遏制耕地撂荒”“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对耕地撂荒现象开展深入研究,对于统筹利用耕地资源、发挥土地*大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科学、地理学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实践表明,耕地撂荒是由环境、人类社会子系统综合影响的复杂非线性土地利用过程,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农户的微观决策行为(土地和劳动力配置)、村集体的农地制度配置行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土地流转、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农业补贴、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市场行为(价格、消费、贸易变化)和耕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结果(Valbuena et al.,2010;邵景安等,2015;李升发和李秀彬,2016)。时空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撂荒轨迹,这些不同的轨迹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空间异质性相结合,使得不同尺度的耕地撂荒驱动力存在差异性(Munroe et al.,2013)。因此,在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书分别从地块、农户、区域尺度构建了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多源数据,并综合运用经济学、土地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理论与方法多尺度开展耕地撂荒影响因素与过程机理实证研究。*后,运用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方法探索撂荒耕地的盘活治理策略,以期为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撂荒耕地统筹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本书有利于丰富土地变化科学的“格局-过程-尺度-机理-效应-响应”理论和方法。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之一,探索耕地撂荒的信息获取与检测方法,分析耕地撂荒的时空格局变化,揭示耕地撂荒的多尺度过程机理,提出相应的统筹利用策略,可以进一步丰富土地变化科学的“格局-过程-尺度-机理-效应-响应”理论和方法。
  (2)本书将有利于完善土地边际化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边际化是导致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本书借助复杂系统科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地块、村庄、农户和区域)上,分析耕地撂荒的驱动力,采用多尺度建模技术,揭示耕地撂荒多尺度过程机理,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剖析耕地边际化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可以丰富土地边际化的相关理论。
  1.2.2 实践意义
  (1)有助于促进我国耕地利用、开发和保护。一是在耕地利用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市场,引导绿色产品种植等政策,缓解优质耕地利用边际化,减缓耕地撂荒。二是在耕地开发方面,通过揭示耕地撂荒多尺度过程机理,可以为自然资源部门在耕地开发前选择后备耕地资源以及在耕地开发后制定后续管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避免耕地开发后面临撂荒的风险。三是在耕地保护方面,由于耕地撂荒后恢复治理的成本较高,制定有效的应对政策,可以减少优质耕地的撂荒,实现对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
  (2)有助于保护我国传统农业遗产景观。传统耕地景观,尤其是南方丘陵山区的耕地景观,是宝贵、稀有的农业遗产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精神、美学等多重价值。通过对耕地撂荒的过程机理进行多尺度研究,探索撂荒耕地分类治理策略,有助于对耕地撂荒趋势进行预警并及时做出应对策略,保护传统农业遗产景观。
  (3)有助于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之一是“土地”振兴,发挥乡村*大土地价值。由于耕地撂荒会带来土地退化、地力资本损失、耕种面积减少和农业文化遗产丧失等潜在影响,已威胁到耕地安全、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要推动乡村振兴,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掌握耕地撂荒时空演变过程,厘清耕地撂荒多尺度过程机理,并提出高效的统筹利用策略。因此,本书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系统归纳总结耕地撂荒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农户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土地利用行为理论。
  (2)从地块、农户、村庄与区域等尺度构建耕地撂荒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多尺度耕地撂荒过程机理。
  (3)厘清耕地撂荒及其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索促使各方博弈实现均衡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撂荒耕地的治理策略。
  1.3.2 研究内容
  (1)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的经验借鉴。选取国内外典型的耕地撂荒地区的研究和案例进行比较与分析,总结在撂荒耕地信息提取、过程机理和统筹治理中可以借鉴的内容。
  (2)耕地撂荒多尺度过程机理的理论分析。在地块尺度,运用生产函数理论构建资源禀赋约束对耕地撂荒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农户尺度,*先在农户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异质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模型,其次运用边际效应理论和要素替代理论构建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影响的逻辑分析框架;在区域尺度,依次分析垂直尺度的自然本底要素和水平尺度的社会经济要素对耕地撂荒的作用机理。
  (3)地块尺度耕地撂荒研究。以南方三省江西、湖南和福建为研究区,依据农业经济学和劳动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把握耕地撂荒的发展趋势。
  (4)农户尺度耕地撂荒研究。主要包括五项研究内容:基于劳动力迁移理论,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的视角,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立足农户分化趋势,实证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基于代际差异理论,分析不同代际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
  (5)村庄尺度耕地撂荒研究。引入必要条件分析(necessary condition analysis,NCA)研究导致耕地撂荒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引入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把条件组合视为分析单位,从不同原因组合的角度探讨耕地撂荒影响因素间复杂的多元、非线性因果关系,旨在从充分性、必要性、条件组态等逻辑角度探讨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
  (6)区域尺度耕地撂荒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地租理论、Logistic回归方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空间显性经济学模型,检验耕地撂荒更有可能出现在农地生产成本较高和产量较低的地区的假设,进而探究区域尺度耕地撂荒的驱动机制。
  (7)撂荒耕地治理研究。从农户行为策略出发,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结合经济学与管理学综合剖析撂荒耕地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行为策略以及博弈的演化过程,找到撂荒耕地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详见图1-1。
  图1-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本书结合土地科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力求站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探讨耕地撂荒识别监测、过程机理、治理策略的相关问题。依据上述思路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比较严谨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如下。
  (1)文献归纳与经验问题比较研究方法。本书梳理现有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的**文献,*先,总结国内外在耕地撂荒过程机理、生态环境效应、盘活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实践经验,就同一问题进行国际比较和分析,提炼值得本书借鉴的内容;其次,结合我国国情、政情和农情,分析不同条件下的耕地撂荒过程机理,总结耕地撂荒统筹利用和治理模式。
  (2)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系统分析的一般原理,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应是多目标的综合,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矛盾的统一。同时,耕地撂荒研究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既要面对耕地利用及其规划的问题,也要面对水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既要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又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基础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本书针对耕地撂荒研究理论、技术、方法等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
  (3)计量经济学方法。本书充分运用了计量经济学中Tobit模型、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逐步回归模型、Heckman模型及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IV)法等定量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耕地撂荒的多尺度过程机理,提升了本书对耕地撂荒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4)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法。耕地撂荒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本书引入定性比较分析探讨单个前因条件是否为耕地撂荒发生的必要条件,并从条件组态的角度分析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3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5
参考文献 7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9
2.1 耕地撂荒的过程与机理研究综述 9
2.2 耕地撂荒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16
2.3 撂荒耕地治理研究综述 20
参考文献 25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35
3.1 相关概念界定 35
3.2 农户行为理论 38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42
3.4 劳动力迁移理论 47
3.5 地租理论 51
3.6 博弈论 54
3.7 土地利用行为理论 57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耕地撂荒机理研究 65
4.1 地块尺度耕地撂荒机理 65
4.2 农户尺度耕地撂荒机理 67
4.3 区域尺度耕地撂荒机理 89
参考文献 93
第5章 地块尺度耕地撂荒实证研究 100
5.1 引言 100
5.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01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03
5.4 结论与讨论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6章 农户尺度耕地撂荒实证研究 121
6.1 非农就业对农户梯田撂荒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121
6.2 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140
6.3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实证分析 154
6.4 不同代际视角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实证分析 167
6.5 社会网络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178
参考文献 190
第7章 村庄尺度耕地撂荒实证研究 201
7.1 引言 201
7.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02
7.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05
7.4 结论与讨论 226
参考文献 227
第8章 区域尺度耕地撂荒实证研究 233
8.1 引言 233
8.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34
8.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0
8.4 结论与讨论 245
参考文献 247
第9章 撂荒耕地治理实证研究 250
9.1 引言 250
9.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51
9.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54
9.4 结论与讨论 277
参考文献 2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