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9177072
  • 作      者:
    作者:陈高威//温铁军|责编:徐飞//荣思博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上来看,乡村是危机软着陆的基础,重视“三农”,振兴乡村,是中国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关键所在。
本书收录了温铁军在各地的各类演讲,并辅以各乡建团队组织的调研报告、撰写的文章和未发文稿,系统整理、汇编了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重要思考。全书通过11个“思考”,把“三农”问题纳入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大框架,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乡村振兴和与之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案例参考。是一部面向党政干部、高等院校师生、一般大众读者的具有创新性和权威性特点的通俗理论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高威:1991年10月出生于河南商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开始系统学习“三农”问题,2016年跟随温铁军科研团队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并着手整理团队调研成果,近年来也在省、市机关和农村基层岗位上积累了相关经验。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乡村治理应警惕高成本陷阱》《稳三农基础稳经济大局》等文章。
温铁军: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博士,三农学者。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国务院体改办工作,曾任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首任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现在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担任多个部委及省市政策咨询专家,中国邮储总行独立董事。著有《“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解构现代化》《八次危机》《全球化与国家竞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温铁军在各地的各类演讲,并辅以各乡建团队组织的调研报告、撰写的文章和未发文稿,系统整理、汇编了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观点思路,是一部面向党政干部、高等院校师生、一般大众读者的具有创新性和权威性特点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分为11个部分,即11个“思考”,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关注我们科研团队的朋友们可能会感觉到我们在连续“发声”。不仅在海内外出版了十几本书、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而且在B站(哔哩哔哩)建立了“国仁乡建”“全球大学”两个公众号,在抖音和头条上也直接以“温铁军”命名了公众号,并且为这些传播工具安排组织了志愿者团队来维护,遂在网上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发声渠道。为什么呢?

首先是知识生产应该自觉地服务于国家需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确立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一个国家重大战略转型的大时代的形成——乡村振兴既是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也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主战场。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型,更是被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性所充分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且,中央已经把乡村振兴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分段上统一起来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同年完成乡村全面振兴。

据此,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存在着的紧密相关的内在逻辑的理解。14亿人口的“共同富裕”需要协调“物质精神”双文明,对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化,对外走“和平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对而言,过于激进的西方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和金融化、虚拟化,及其客观上导致的房地产泡沫化与金融加杠杆难以遏止等问题,不仅成为受关注和管控的问题领域,而且一旦这些已经泡沫化泛滥的趋势有所阻遏,所造成的经济下行会很快被“带节奏”地反过来用于指责中央宏观调控——粗放数量型发展期间已经尾大不掉的资本利益集团们的声音“瓦缶雷鸣”地在政策领域大肆传播,社会各界特别是中下层群众深受其害却没有辨析能力,急需有人为他们发声。

诚然,自从“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二十多年来,我们各地乡建团队长期认同的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家更多开展基层调研和乡村试验,较少“主动”地在社会上发声,对各类不解和批评也一概不予回应。但,现在全球化危机异常复杂,需要配合国家应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和挑战,需要支撑中央政府提出的战略调整。因此,我们最近几年组织力量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作品,提出了应对全球危机要加固乡村的“劳动力池”作用和扩大生态产业化的“资产池”等理论创新,也在一些媒体上用视频等形式向大家普及“三农”领域知识、汇报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人觉得很好,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挑战与机遇;有人觉得我们很烦,喋喋不休地几十年来一直说“三农”、乐此不疲地为乡村振兴“鼓”与“呼”……但,无论好恶,我们不断地发声呐喊,确实还能起点作用。

这不是要争辩哪一类建议在国家重大政策表述上更有优势,而是我们凭借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以及长期在海内外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形成的积累,为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挑战更好地打造“压舱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抵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一份自觉意识。

发声,因为我们仍处在“居危思危”阶段。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一直是危机四伏,也由此而有“多难兴邦”的经验。那么,为什么现在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主要因为资本主义在金融资本阶段的“内爆”趋势显著——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与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统一行动,大规模地制造流动性过剩,向全球转嫁美国和西方推进金融资本虚拟化扩张所导致的泡沫崩溃的代价。对我们中国来说,意味着越多进口、越多为世界生产,就越多吃进通胀,简单说叫输入型通胀。接着就得问,有谁愿意继续这样吃人家输出的代价吗?这是全球化挑战的第一大问题。接着2014年美国停止量化宽松了,那些靠着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受益的国家已经把收益都花掉了,当价格陡然降下来,比如石油价格从148美元又降回到30美元的时候,这些得了原材料涨价好处的国家突然没收益了,消费突然萎缩,就导致全球通缩,外需大幅度下降。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发声? 001

前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格局 001
一、贯彻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004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006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县域经济、乡村振兴 008

思考1 “三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 001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003
二、历史经验:乡村是危机软着陆的基础 007
三、“三农”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 011

思考2 生态价值转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017
一、生产过剩与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9
二、作用1:缓解当前过剩资本压力 024
三、作用2:化解地方高负债与金融相对过剩 027
四、实现路径:落实“两山”理念,创新“一次分配”与重构社会企业 031
五、让农村土地与资源使用金融市场工具 035

思考3 生态文明战略要依靠乡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地 041
一、生态文明战略的由来 043
二、乡村最具生态多样性 047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在中国生态化转型 052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 053
五、社会化生态农业的多重价值 056

思考4 “广土巨族”的原住民国家的农业之路 063
一、殖民地大农场模式的原罪和双重负外部性 065
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国家粮食安全 072
三、小农户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075
四、中国现阶段的农户经营 080
五、农民“去组织化”派生的问题 086
六、组织起来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 092
七、农民合作社应顺势转型为社会企业 099
八、批判性借鉴日韩农业发展模式 105

思考5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109
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差异 112
二、城乡人口流动的真问题 115
三、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作用 117
四、改革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122

思考6 新六产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125
一、中国万年农耕文明从来不是单一农业产业形态 128
二、百业兴旺是农村经济的普遍现象 132
三、“新六产”使乡村获得外部产业收益 135
四、县域经济发展亟需金融创新 139

思考7 疫情防控为乡村善治提供了新契机 145
一、大疫止于村野:世界最低成本的防疫体系 147
二、构建三级乡村治理体系 149

思考8 城乡融合关键在于要素自由流动 155
一、新下乡运动: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与乡村资源开发 158
二、以土地为基础的生态资源开发应注重空间正义 166
三、农村金融需回归本源服务乡村 171
四、乡村人才应符合乡土发展需要 179

思考9 乡村振兴是对万年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 187
一、全球化与文化依附 190
二、去依附,重构中国文化自信 195
三、推进乡村多元文化复兴 200
四、“乡愁”经济改变农村数量型增长方式 207

思考10 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13
一、全球化与难解的世界贫困问题 216
二、资源性致贫与制度性致贫是贫困问题的本质 221
三、新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脱贫经验 224
四、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28

思考1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学会吃租 237
一、集体经济是收租经济 239
二、通过“三变”改革拓展集体经济租源 241
三、以治理有效提升地租 257
四、应重视转型中的集体经济 260

附录 国仁永续:我们到底做什么? 262

参考文献 276

专栏案例索引 28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