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演变逻辑和经验研究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578013
  • 作      者:
    作者:高伟|责编:袁兆英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矛盾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 

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学界观点,分析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经验特点以及这些政策起到的历史作用,以期找寻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和经验,为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高伟,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青年五四奖章、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三届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多项荣誉。担任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优质在线类)《创新创业创造:职场竞争力密钥》负责人,编著出版该课程同名配套教材和案例集《创享·创青春:创时代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案例集》。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7部,主持及参与近20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矛盾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 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学界观点,分析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经验特点以及这些政策起到的历史作用,以期找寻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和经验,为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主张平均土权,并提出“土地问题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半了”。而我国学者对农村土地政策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20年代,黄贵芳在《党成立八十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一文中提到“1925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中,就曾明确提出:解除农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就是谁耕种的田地归谁自己所有,不向地主缴纳租谷”。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出了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土地政策的制定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杜润生先生也曾表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可见,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自21世纪开始,农民非农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投资过猛、土地浪费严重、土地违法等问题屡屡发生,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冲击。因此,进入新时代,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我国整体政治生态、经济的发展和有关土地政策的制定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重中之重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是解决好农村的土地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村的土地问题。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在《管子·乘马》的《地政》一节指出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的思想,认为土地作为国政之本,若能探究各类土地的特性,能够珍惜土地并且合理开发土地就能使老百姓富裕。古往今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土地作为人类的生存之本。对我国农民来说,土地具有双重属性:社会保障和财产属性,它既是农民个体从事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农民集体的自然资源和重要财产。通过总结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土地资源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观点如下:土地即自然,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劳动的基本资料,是原始自然生产机器,是自然力的总储藏库,是活的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前提,是财富之母,是民生之本。土地所有权是一切财富的初始源泉,而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则是人类所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石,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大自然(土地),把土地当作买卖的对象就是走向自我买卖的最后一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问题。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更加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他早在建党初期就极力主张农村土地归社会公有,他的这一主张在中共一大上就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纲领》。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很明确地答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关于我国革命斗争、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解决了土地问题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及兵士问题,他领导中国革命的纲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并多次作过实地调查研究,于1927年3月5日撰写并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他深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土地,农民就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谁若能够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就会不惜性命地跟着谁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主张创设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安排,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962年7月,他曾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自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都出台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1985年4月,他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一文中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了至今都极具时代价值的“两个飞跃”思想,思想主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他对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领导思路是:为充分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整个改革开放要从改变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入手,选择了最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各种联产计酬和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然后再一步步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他主张土地公有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双层经营机制长期不变,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提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业也可以引进外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允许一部分农民可以先富起来等一系列论述,随后并进一步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的精辟论断。

江泽民同志1998年9月25日到安徽省合肥市考察时就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与农村管理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他也一再强调,农村工作是大头,“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他还对家庭承包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从实践看,家庭承包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这就为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持,给广大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

胡锦涛同志2004年5月5日在江苏省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和开拓非农增收渠道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运用市场机制和发展政府作用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增加政府投入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关系。他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大量土地补贴。他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生产自主权长期不变。


展开
目录


导 论… …………………………………………………………………………… 0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02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01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029

第四节 逻辑结构和创新点… ……………………………………………… 030

第一章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内涵与过程分析…………………………… 034

第一节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相关概念解析… ……………………………… 034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过程分析… ………………………………… 045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价值取向… ………………………………… 048

第二章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理论基础……………………………………… 052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 053

第二节 马克思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表达… ……………………… 058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与分配理论… …………………………………… 071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 074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家庭所有经营制度的确立…………………… 076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家庭联合体集体所有经营……………………… 092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三级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115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土地政策演变的原因及特点、问题…………………… 137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 142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发展与成熟………… 145

第二节 新时代:“三权分置”改革下构建现代经营体系………………… 167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政策演变的成效及特点… …………………… 177

第五章 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热点问题聚焦………………………………… 180

第一节 土地确权政策演变问题… ………………………………………… 181

第二节 土地流转政策演变问题… ………………………………………… 193

第三节 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引导问题… ………………………………… 221

第四节 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政策问题………………………………… 230

第五节 特殊土地政策治理问题… ………………………………………… 242

第六章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及经验… …………………… 253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 …………………………… 253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基本经验… …………………………… 259

第七章 新时代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 265

第一节 建立农村土地治理制度创新体系… ……………………………… 265

第二节 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277

第三节 健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生态… ………………………………… 285

第四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机制… ……………… 290

结  语… ………………………………………………………………………… 302

参考文献… ………………………………………………………………………… 304

后  记… ………………………………………………………………………… 3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